为国分忧

为国分忧

荣智健在香港投资运作绽放光彩,并不是逞一时之能,每一项收购项目都包含着他深厚的爱国情怀。他在中信香港公司的生涯中,一连串成果的资本运作,还只能算“小手笔”,真正审时度势决策的“大手笔”,体现在投资内地电力和特钢两大项目上。

1990年前后,改革开放有力地促进全国经济建设迈出了一大步,但是电力建设仍被死板的计划经济和陈旧观念压着,电建部门左右为难,一筹莫展。要新建发电厂,国家拿不出建厂资金,让民营企业办电,政策上不允许。尽管各地向北京飞报缺电!缺电!缺电!供电部门一筹莫展,一年又一年就这样拖着。

京城首席记者、人民日报驻北京记者站站长颜世贵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采访了当时北京市管电的副市长张百发。自称“胡同里扛木头直来直去” 的张百发,讲起缺电直言不讳,他在官场几十年,始终没学会官场里的套话、官腔和逢迎圆滑。他说:“办电是举手之劳的事,不知咋的就难办,尽说一套套空话,不办实事,还互相扯皮,推卸责任。”他还说:“政府每天要琢磨怎么让老百姓更高兴,三天两头拉老百姓的电,能没意见?看来有些重点保障部门的电也要拉,不拉引不起重视。”张百发真的说到做到了,中南海停电了,邓小平家停电了,中央在京西宾馆开会的会场也停电了。真的一下引起重视,国家计委组织人马研究办电了。

有人问张百发:你吃了豹子胆了,不怕得罪人?他轻松回答:管他呢,咱工人上来的,大不了再回去当工人。

颜世贵采写了《平民市长张百发》,把京城应对缺电通过张百发的故事披露了出来,先刊登在《中华儿女》杂志上,接着,《科技日报》《文汇报》《读者》《新华文摘》等几十家报刊先后转载。一时间,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荣智健率先敏锐观察到办电的“气候”来了,为国分忧的责任驱使他写了一份自筹资金办电解决电力紧张的报告,通过父亲荣毅仁送给邓小平,上面一松口,一座发电量是苏州望亭发电厂三倍的江苏江阴利港电厂上马了,无锡原来缺电严重,企业每周只能开4天停3天,高耗能企业每周开3天停4天,还要避开用电的早、晚两个高峰。农村生活用电也受影响,大热天停电是常事,空调、冰箱、电扇买了也不能用,只能当摆设。利港电厂建设3年就开始并网发电,从此,无锡地区再也不为缺电而愁眉苦脸了。

能掌握机遇的人,方能成就事业。机遇是什么?机遇是别人不知道你知道了,别人还看不明白时你明白了,别人犹豫不敢动手时你果断地做了。当别人都知道了,明白了,想要动手做时,你已经成功了。

机遇就是这样,总是偏爱少数人,偏爱有准备的人。江阴利港电厂上马后,荣智健又紧接着在上海、郑州、吉林、内蒙古,连续办起发电站,为缓解当地电力紧缺做出了贡献。但是,荣智健又看到全国各地纷纷投资发电项目时,紧急通知停止发电项目投资,在建成的电厂上做强做优下功夫。他预感到,一哄而上,必定一哄而下,他曾多次给身边共事的同志说过,办企业的眼光至少要看今后20年甚至50年,能看得清未来,才能赢得未来。

果然不出荣智健所料,几年以后,全国电力供应过剩,一大批自办发电厂关、停、并、转,而江阴利港电厂等发电厂,在优胜劣汰中奇迹般地生存下来。到那里走一走,你一定会被惊呆:前后投资16亿进行烟尘超低排放改造,排放洁净度全国同行第一,甚至超过燃气发电厂;发电过程中产生的余热集中起来,向周边需要蒸汽的企业供热;利用煤灰粉造良田;电厂煤炭水上运输队收购上海轮船公司,组建江苏最大的水上航运公司等。目前,江阴利港电厂每年资本金回报率高达34%,相当于3年就回收了投资的本钱。

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荣智健就是这样,从国家所急、国家所想中,研究国家发展趋势,把握投资发展商机。1992年前后,国家经济高速发展遇到“瓶颈”,汽车、船舶、飞机、机械制造、铁路、桥梁、航空、电力、石油开采等设施建设,急需优质特殊钢材,而国家很多钢铁厂只能生产普通钢,大量急需的优质特钢只能从国外进口。

img

江苏江阴利港电厂

集中全部精力关注特钢投资,成了荣智健努力的大目标。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整整16年,他通过合资、兼并、收购等方式,采用当今世界最先进的设备与技术,先后创建“中信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中信湖北大冶特种钢铁有限公司”“中信河北石家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接着,像前辈组建全国最大的面粉、纺织集团一样,组建当今世界最大的“中信特钢集团”,目前年产优质特钢700多万吨,除满足国内优质特钢需求外,还外销出口100多万吨,中信特钢集团在中国横空出世,生产规模和特钢市场占有率遥居全球之首。

中国登上世界优质特钢之巅,不能忘记荣智健血浓于水的爱国、爱家乡的情怀,也不能忘记他对中国经济振兴的满腔热情和睿智谋划。更重要的是,荣智健16年倾注在这艘特钢巨轮上的心血,在世界特钢领域里,已经胜利完成中国走向强国的成功典范。

荣智健,就是祖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进程中,树起的一座让人刻骨铭心的丰碑。到中信特钢下属任何一个企业,随便找领导员工打听打听,他们都会告诉你一串串荣智健创办特钢的故事,告诉你常人很难具备的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和担当。人的好名声,其实都是无私奉献赚出来的。

为了这艘世界最大的特钢巨轮平安、稳定地远行,在满头白发的荣智健退休前夕,他说,中信特钢集团今后年产量超4万吨,需要进口2000万吨铁矿砂,相当于一个中型铁矿的开采量,如果我们不能掌握铁矿开采权,企业的命脉就会被别人掌握,迟早会出问题,我们必须拥有自己的铁矿,我们也完全有能力拥有自己的铁矿。

他亲自主持,组织团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市场调查和论证,最后选择运输距离最短,成本更低的澳大利亚铁矿。但是,澳大利亚政府一般不让外国投资者控股铁矿公司,更有限制中国投资澳矿的规定。最终,由香港中信泰富有限公司出面,进行长期耐心洽谈,同意一个储量高达数亿吨铁矿的收购。接着,荣智健立即打造10艘海江联运的10万吨级船队,还从中信江阴利港电厂派专业技术人员到澳大利亚,在已收购的铁矿里建造了一个自备电厂。

今天,来自澳大利亚的铁矿砂,正源源不断运进中信特钢集团。尽管2009年4月荣智健已离开中信,告别中信特钢集团,但是,每当人们看到运输铁矿砂的船队在江海来往穿梭时,特钢集团的员工都会想起荣智健,并且对他发自内心地无限敬重。


[1]引自2018年凤凰出版社的《荣毅仁的前半生》第十二、第十三章节。

[2]引自杜博奇编著,浙江大学出版社的《荣氏百年——中国商业第一家族》第五章。

[3]引自杜博奇编著,浙江大学出版社的《荣氏百年——中国商业第一家族》第六章,第124页至126页。

[4]引自杜博奇编著,浙江大学出版社的《荣氏百年——中国商业第一家族》第六章,第129页至140页。

[5]引自杜博奇编著,浙江大学出版社的《荣氏百年——中国商业第一家族》第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