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之魂
“戒欺”,就是荣德生为家族订立的家训。家训的内容与当时全国开展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反欺骗活动有关。20世纪20年代,当时的政府教育部门发生一件丑闻:教育部长的儿子在大学追求吃喝玩乐,荒废学业,却勾结大学校长首先把大学毕业文凭拿到手,此事一传十,十传百,在全国引起了声讨活动。荣德生的亲密朋友、刚正不阿的南通著名工商业实业家张謇在自家中堂贴出一副“艰苦自立,忠实不欺”的对联,用鲜明的“不欺”支持声讨。荣德生同时亮出“戒欺”,请书法家书写后装裱入匾,挂在自家的书房内。他说,我们荣家倡导诚实守信,不欺骗别人,也不欺骗自己。
荣德生、张謇在当时都是具有相当社会影响力的人,面对臭恶行为登高一呼,让首恶者得到谴责,没有人再敢造假了。如果那时看到这种不良行为不及时制止,就会产生示范效应。鲁迅笔下的雷峰塔轰然倒塌,是因为第一个人的行为,他从雷峰塔上挖了一块砖抱回家,对人吹嘘自己如何能耐,听者纷纷学样也去抱一块砖回家,到这个时候,大家都抱着“法不责众”的心态去抱砖,最终造成了雷峰塔的倒塌。
荣德生立“戒欺”为家训,以时时提醒家人做人要诚信。他自己则身体力行,率先示范。
在诚信办厂上,荣德生的举动特别抢眼。日俄战争让茂新面粉厂崛起,生意越好做时,激烈的竞争也会提前赶来。1906年春,江南一带出现开办面粉厂的热潮,一夜之间,身后涌现出几十家面粉厂,相互争抢收购小麦,变相提高小麦收购价。据《荣家企业史料》记载:“在阜丰、华兴开设初期,小麦市价极低。每石常在两银圆左右,后来裕丰、裕顺、中兴、立大等面粉厂相继出现后,用麦量激增,麦价上涨到3.5银圆左右。”
不久,日俄战争结束,东北市场面粉需求大减,供过于求使面粉价格迅速跌落。随着“面贱麦贵”持续发酵,许多面粉厂纷纷倒闭。茂新面粉厂也不例外,幸好有数年的盈利积累,才没有被冲垮。但是这场行业危机也使荣德生清醒地看到:要增强企业竞争力,非提高产品质量,取信于民不可。
那年夏季,太湖流域阴雨连绵,外洪内涝,荣德生从外地返回无锡,途经粮行,堆栈林立的运河北塘,发现临河房屋墙壁上留着三尺高的水渍印痕,他马上想到这是河水猛涨留下的迹象,设立在河道旁的粮行很有可能进水,堆放在那里的麦子因天热受潮后容易霉变。于是他立即赶往就在附近的茂新面粉厂存放小麦的堆栈查看,果然已有部分小麦变质。那年是小麦受灾歉收年,麦价上涨,不少面粉厂不分良莠,争先恐后收购囤积小麦。面对这个情况,荣德生与哥哥商量,决定“人取我弃,少收少存”,通知各地收麦人员,受潮热伤的麦子一律不收,已收存失晒变质的麦子全部剔除,宁可减少生产,也要保证质量,坚决不用工厂声誉换取眼前利益。结果,这一年无锡茂新面粉厂生产的兵船牌面粉以色泽白、韧性强、吃口好而打响牌子,由于树立了信誉,销路大开,从而夺取全国面粉市场的半壁江山。而其他一些面粉厂因产品质量欠佳而滞销,就连当时国内一度称雄市场的上海阜丰面粉厂,也因从苏北购进大批热坏小麦,又舍不得剔除导致产品质量下降,使产品销量、价格双双跌落至无锡茂新面粉厂以下。
在荣德生主管的无锡申新纺织三厂,他也像在茂新一样,把诚信经营看作企业的命根子。为确保纺织原棉的质量,他在江苏的太仓、支塘、常熟,陕西的西安、咸阳等棉花产地,建立了原棉收购站,人员由厂里的技术行家里手担任。由于生产过程重视精选原料,精纺精织,生产的“人钟”牌棉纱、棉布成为社会首屈一指的甲级产品。
日本纺织商人看到申新“人钟”牌产品信誉高、销路好,他们把国外纺织品冒充“人钟”牌商标到处销售。为此,荣氏兄弟登报声明:本公司采用上等原料,精纺人钟牌棉纱,早已名驰遐迩,近闻有不肖之徒,将劣货改换人钟商标,以欺顾客,以此鱼目混珠,以假乱真……窥一斑而知全豹,戒欺、诚信,成了荣德生一生的兴业之魂、制胜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