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引领后代
从石氏开始,家长对子女的模范引领,形成了荣氏的家风。荣德生倡导子女艰苦朴素,他自己在家经常穿补丁衣服,儿子荣毅仁看在眼里;他出国讲究衣冠楚楚,那是代表国家形象的需要,在家里他和父亲一样,毛衣、棉毛衫、棉毛裤都是补了再补继续穿,他的妻子和女儿还在家里自己动手为一家人裁剪、缝制西服、编织毛衣,皮鞋的后跟磨破了,荣毅仁自己动手钉个掌,一双皮鞋常常能穿10多年。家里客厅的藤椅坏了,自己动手用塑料绳捆绑后照常使用。1998年,人民日报社老报人计泓赓到荣家做客,看到荣毅仁夫妇的床由一张单人床和一张双人床拼组而成,打听后才知道,双人床是儿子荣智健结婚时用的,其他的家具也都是不配套的老家具,身为国家领导人,简单俭朴的生活,令那位老报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荣毅仁
到了荣毅仁的独子荣智健这一代,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普通人家也不穿补丁衣服了,可喜的是勤俭朴素的家风也传承了下来。与荣智健一起在天津大学电力专业同住一个宿舍、同睡一张双人床的徐仁杰说:我原以为富二代同学荣智健一定是好吃懒做,不求上进,挥金如土。接触以后,发现他言正行端,吃苦耐劳,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天津大学每个学生宿舍有4张双层铺,安排8个学生住宿,学校没安排谁住上铺,谁住下铺,但上铺爬上爬下不方便,荣智健主动挑了上铺。穿着方面跟其他学生一样,衣服只是普通的迪卡布料做的,也不穿皮鞋,吃饭也是拿着饭卡和搪瓷盆,和同学一起排队,没有一点公子哥的习气。当时学校经常安排学生在开饭时间到食堂轮值劳动,轮到我们班时,总看到他抢先拿着一把大勺,专门负责盛粥,比一般学生更为勤快。
有什么样的家风,就会有什么样的后代,家风就在父母的话语中,在身体力行中,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对父母一定是有样学样的。荣家一代又一代用自己的言行引领孩子养成勤劳俭朴的习惯,学会用勤劳和努力去战胜后来创业中难以想象的种种困难和艰辛,这就是荣家对子女最深邃的馈赠,也是荣家所以兴旺的原因之一。
少儿兴,家业旺。历史也记载了关于汉代名臣萧何为兴旺家业,让子女养成勤劳朴素习惯的故事。萧何对汉朝建立居功至伟,立国后,刘邦赏他很多良田,但都被萧何退了回去,反而选择了一些贫瘠的土地。刘邦不解,萧何回答:土地贫瘠可让子孙勤劳耕种,而良田收成好,反而容易让孩子们养成好吃懒做的习惯,长此以往,萧家迟早要衰落的啊!后来,那些纷纷争到良田的官员,家庭都渐渐地没落,唯有萧何家族兴盛了百年。
荣智健
[1]引自2017年中信出版集团《少年荣毅仁诗文集》105页。为方便阅读,作者在引用时已对原文言文进行了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