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脉相承

一脉相承

石氏模范引领百年来,荣德生先声夺人,誉满天下。一代又一代荣氏后人犹如万里长江水,一浪推着一浪,滚滚向前奔向远方。荣德生、荣毅仁、荣智健祖孙三代对家乡无锡不凡的义举中,可见一脉相承,代代相传。

早在20世纪50年代,荣毅仁在家乡无锡荣巷,为父亲创办的荣巷公益中学捐资建造一个大礼堂,创办一所农业中学和荣巷医院,并且在医院设立荣氏基金,鼓励医生护士分期分批到上海中山医院进行对口进修。

img

1916年,荣德生捐资创办免费对外开放的全国第一个乡村图书馆——无锡大公图书馆。

1985年10月,荣毅仁在父亲1947年创办的江南大学新址,代表荣氏家族向新建的江南大学捐款300万元,其中100万元用于设立奖学金,200万元建造江大图书馆。消息一传出,立即成了无锡大街小巷的美谈。无锡人都知晓,早在1916年,荣德生捐资在全国各地收集近20万套图书。创办了全国第一个乡村图书馆——无锡大公图书馆,它与建造的梅园一样,免费对外开放。

那个年代里,封闭的只面向家族的官家、私家藏书楼,在全国数以百计。有个私家藏书楼,竟然为了盈利把珍藏几十年的图书全部高价出售给日本静嘉堂文库,全国人民疾首扼腕,痛惜不已。

悲剧发生后,在全国激起了藏书爱国、爱民族的情感。无锡大公图书馆就是在爱国、爱民族的呼声中诞生的。荣德生捐私产为公益,以传播知识为己任,一家藏书为众人享用的高尚境界,在当时全国藏书界树起了一座可敬可佩的丰碑。

70年后,荣德生四子荣毅仁捐资再造一个面积6700万平方米,藏书30万册,中外期刊1000多种的大学图书馆,荣氏两代人在无锡建造图书馆,虽然规模不可同日而语,但父子俩热爱家乡,支持家乡文化教育,培养优秀人才的志向如出一辙。

2000年至2018年,荣智健踏着祖父、父亲的足迹,为江南大学发展持续助力,连续捐款金额已达亿元,专项用于江南大学食品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图书馆数字中心,大学生文体活动中心等建设,使江南大学综合实力排名名列全国大学50强,其中食品科学的技术水准名列全国同行第一。

梅园,这座荣德生1912年建造的享誉中外的江南赏梅名园,如今已过百岁,留给后人的不仅是其本身的长盛不衰,还有荣德生家族的百年兴旺。一百多年来,荣德生家族的后人年复一年,代复一代地走进梅园,怀着对先辈的崇敬,对家族创业苦难的追思和对未来的警醒,一次又一次在那里进行心灵的洗礼。他们不仅为自己能出生在荣德生家族而深感自豪,同时心中也升腾起延续家族兴旺的使命和担当。人有了自尊、有了自信,才有了繁衍不息的家族生命力。一个自强的家族,又必然会千方百计地呵护自己的精神家园,荣家后人多次出资,对梅园景点进行重建和修复,像呵护自己的眼睛那样,一直关注着梅园的健康发展。这样的家族怎么可能堕落?怎么可能被征服?


[1]引自2017年中信出版集团《少年荣毅仁诗文集》引页,作者在引用时对原文言文进行了通俗的校译。

[2]引自无锡荣巷“荣毅仁纪念馆”母亲程慧云居住的夫人房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