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鸡”生蛋

借“鸡”生蛋

租赁出租汽车旗开得胜,中信公司以先发优势成为国内租赁市场的领跑者,荣毅仁也成了一位闯荡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尖兵。

荣毅仁一向处事谨慎,在采用国际通用的而在我国长期禁忌的发行债券上,面对保守人士的指责和刁难,他再一次站在国家利益面前,不断迸发出超常勇气,真正把中信公司办成了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

当时的中国,没有哪家企业不缺钱,没有哪个关乎国计民生的建设项目不缺资金。分管经济发展的副总理谷牧曾发话:钱不够,找荣毅仁。

荣毅仁也没有钱,但他有对策。他知道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由于经济快速增长,大公司纷纷崛起,在汽车、电子行业赚取大量外汇。豪气冲天的日本公司挥舞着巨额支票到美国到处置业,似乎要将美国变成日本的“第四十一个县”。为此,世界银行、亚洲不少国家的银行及企业陆续在日本融资。荣毅仁挑选日本四大券商之一的大和证券作为合作对象,大和证券也同意协助中信在海外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双方签订发行100亿私募债务的意向书。

荣毅仁没有想到,这个在世界通行的融资举措,居然在当时的国内引发激烈的争议和质疑。

争议的焦点是,中国紧勒裤腰还清苏联的债务后,尽管财务困难,但已是“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国家,这种“自给自足”的模式,一度被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当然无法接受中信的“越规”举动。更有的直接向上级打报告,义正词严地问:“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怎么可以向日本的资本家借钱?”

无奈之下,荣毅仁想起邓小平曾给他说过,遇到问题找谷牧,于是敲响了副总理的大门。

见到谷牧,荣毅仁说,有些人就是不懂融资是国际上通用的做法,中信这次发债券不会出任何问题,就是出问题我负责。最终,国务院审批通过中信在日本发债融资方案。

中信通过发行债券在国外融到的资金,全部以投资的方式用在为停建的重大项目注入资金复工建设,有的通过投资方式对有市场潜力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在荣毅仁家乡无锡,原来资产只有几十万元、几百万元的5个小厂,在中信的融资和技术支持下,如今已发展成资产几十亿元,其中有一家资产超千亿元的大型企业。

荣毅仁运作资金不仅在国内,还运作到国外,通过融资在外国开办的企业遍及世界各地,也像他父亲当年创业那样,让资产“滚雪球”式地发展壮大。荣毅仁1979年组织中信时,企业启动资金仅百万元,到1993年3月20日荣毅仁当选国家副主席告别中信公司时,留下的中信公司已是一家巨型跨国企业集团,总资产已达到507亿元。

短短14年间,中信的固定资产翻了800多倍,荣毅仁交出的这份令人惊讶、耀眼的成绩单,使他被美国《财富》杂志评选为全球知名的50名企业家之一,这是中国工商企业管理者首次进入全球企业家排行榜。[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