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势而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打成一团,无暇顾及东方的中国。原来向中国输出面粉、布料等日用工业产品的欧洲国家,由于战争摧残了制造行业,反过来变成了面粉、布料等产品的进口国。
时局戏剧式的变化,使中国原来深受国外欺压的民族工业得到伸展拳脚的好机会。荣德生和哥哥荣宗敬就是在那个时候,在无锡率先把握住兴办面粉厂、纺织厂的机遇,获得“滚雪球”般超高速扩展,短短20多年时间,形成茂新面粉、福新面粉、申新纺织等近40家工厂组成的大型企业集团公司。面粉、纺织品的产量,几乎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毛泽东称:“荣家是我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这个评价是恰如其分的。
有人会问:无锡人杰地灵,有识之士很多,为啥那个时期能把握面粉、纺织品创业趋势的是荣氏兄弟,而不是别人?《荣家企业发展史》帮助我们找寻到答案。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首先获得在华设厂的权利,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商品和资本相继侵入中国,反对外人在华办厂和“实业救国”的呼声日益高涨,荣氏兄弟也关心国人兴办实业一事,特别是母亲石氏对荣氏兄弟创业的引导、鼓励和支持,促使兄弟俩更加关心时局变化,就在中外面粉、布料市场行情出现紧缺的第一时间,荣氏兄弟捷足先登,拉开了兴办面粉厂、纺织厂的序幕。
机遇,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等你去拾;机遇,是专门给有追求的人准备的。人的一生,有没有追求大不一样,有追求的人,机遇来了,他能抢先发现,因为他是“信息前沿阵地的哨兵”;没有追求的人永远是睁眼瞎,就是机会走到你面前你都不认识。其实,机会经常来敲门,问题是,你经常在家吗?而且,每个人都有双手,但不是都能够把握住机会,每个人都有机遇,但不是都有勇气去追求。机会,永远都是给那些有智慧、有眼光、有勇气的人准备的!
荣氏兄弟成功借势运作,不仅兴旺了自己的家业,还和相继崛起的杨、周、薛、唐、蔡等家族一起,在无锡形成以荣氏家族为龙头的六大民族工商业群体,使无锡的城市地位得到了迅速提升。
无锡原本是常州府管辖下的一个小县城。随着荣氏等六大家族集团的兴旺,无锡城也开始繁荣起来。据《无锡工商大集》记载:穿越无锡城的古运河中,运输船只日夜川流不息,联通古运河的各条支浜樯帆林立,停满了装卸面粉、纺织品等相关物资的货船,古运河两旁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几十个仓储、堆栈和运输有关的帆布、茅蓬、铁锚、铁链、桐油等专业市场,建造20多个搬运面粉、布料的相关专业码头,布码头、粮码头的无锡别称由此叫开了。
无锡商贸活跃起来后,以水运为主的造船业也应运而生。无锡造船业起于晚清,盛于民国,水上货运、客运担当起主要运输任务。西漳杨、蒋、尤、徐、邵五姓十三家以造船为生,他们自行设计、制造的杉本结构的驳船有自重轻、舱容大、吃水浅、航速快、易装易卸等特点,尤其适宜在水浅、河道弯多的太湖流域的货运和客运。至20世纪60年代便捷的公路运输迅速发展后才逐渐消失。银行、钱庄紧跟上来,到1942年已发展到42家。无锡的旅游业也随着梅园建成而兴起,当时上海铁路局经常在梅花开放的季节里,开辟上海至无锡的直达旅游专列“探梅号”。人气兴旺以后,无锡城里的百货、药房、银楼、茶行、钟表、炒货、锡帮菜馆、瓷器、竹器、米行等300多家店铺又密集出现,无锡古运河两旁昔日的繁荣景象,被游人称赞为无锡版的《清明上河图》,到1937年抗日战争前夕,小小无锡县城已让人刮目相看,一跃成为中国六大工业都市之一。其中工业产值位居全国第三,列上海、广州之后,成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和全国区域经济中心城市之一,获得“小上海”的美誉。当年,曾有不少作者到无锡实地采访,尤其对无锡的清早大加赞许。文章中说:“无锡古运河两旁小吃店面醒得特别早,天刚蒙蒙亮,弥漫出桂花糖芋头、油炸春卷、糯米粽子等浓浓的香味,到那里走一走,看一看,不品尝也能感受到一种享受。”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没有忘记荣德生为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邀请他进入国家层面的参政议政工作,并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苏南行政公署副主席等职。但是由于荣德生在上海经受绑票案的长期折磨后,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摧残,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也因重病染身不能前往北京参加,风烛残年仍在病床上给毛主席写了几千字的一封长信,信中提到了对建设新中国的许多建议。1952年7月29日,荣德生与世长辞,享年78岁。7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来唁电,对他实业救国、造福百姓的成就进行了充分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