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家风
在一个家庭里,父母的思想往往决定家庭的价值观。父母的言行引导着整个家庭的风气,这风气就是家风。
荣德生有7个儿子,规定他们在上学期间的节假日,要到荣氏企业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荣毅仁在日记中,曾回忆了在工厂劳动时,“钻到机器底下,仰面寻找机器发生故障的原因,常常累得满头大汗”。
荣毅仁传承让孩子从艰苦中受磨炼的家风。1966年,他的独子荣智健从天津大学毕业后,先分配到辽宁省长白山下一个小水力发电站实习,后来又连坐5个昼夜的火车,赶赴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电站工地劳动,抬路轨,搬石头,背75公斤重的焊接氧气瓶上下山,还要爬到电线杆、电线塔上,高空安装高压线,经常一顿中饭吃的全是山芋。荣智健戏称自己在荒山野岭,地图上找不到的偏僻地方工作了近8年时光。
社会上不少父母为子女毕业分配操碎了心,希望子女能找个舒适、工资待遇较高的单位,然而荣毅仁想都没这样想过。他让孩子到艰苦地方去磨炼,正是荣德生家族传承的家风,也是荣毅仁希望看到的,他对荣智健说:“你年龄还小,应当到艰苦的地方接受锻炼,那里生活艰苦,但是别人能坚持做得好,你为什么做不到?希望你一定要坚持下去。”
荣智健坚守凉山的这段岁月,成了他永生难忘的回忆。后来他在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时,对那段在山区艰苦的锻炼感到很值得。逆境锤炼坚强,历练了心智。1976年唐山大地震,他被派到了那里,与其他电力工程师一起参加抢修供电线路,当时余震不断,在搭起的帐篷露宿,打了防疫针才能进灾区进行抢险作业,人们看到了经过艰苦锻炼过的荣智健就是不一样,没有一点畏难情绪,从早到晚,埋头苦干,保质保量按期完成了分配给他的任务。
人生路上风雨兼程,逆境是人生的淬火。经过苦难磨炼过来的人,像荣智健那样,会发现自己的成长相当于一种重生。能平和面对动荡不安,积极应对人生挫折困难,于寒冬中感受到暖意,于风雨中体会到幸福。
如今,“让子女在艰苦磨炼中成长”的家风,又从荣智健传承给了他的长子荣明杰,明杰1993年加入香港中信泰富有限公司。1998年年底,作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举措,沉寂多年的全国房地产市场热闹起来,荣智健将中信泰富投资房地产的第一个项目,选择在上海老西门改造。老西门是上海最古老的街区之一,上海人有“出了老西门,就不是老上海”的俗语,童年生活在上海的荣智健,此举可见其对老上海情有独钟。
由于老西门建筑低矮、拥挤,拆除困难,无数开发商到那里考察后都止步于此。荣智健决不轻易放弃,2001年夏天,他联手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拿下了老西门居民聚集区6.89万平方米建设合同,打造“老西门新苑”和“老西门新城”两个住宅小区。
上海老西门改造项目任务艰巨,荣智健看到这是栽培子女的好机会,特派29岁的长子荣明杰去上海老西门坐镇指挥,鼓励他到最艰苦的第一线督战。明杰来到上海项目工地后,恰逢连日高温,他坚持在工地上,与员工同食同住,酷暑中始终坚守在第一线。功夫不负有心人,老西门项目首期255套住房,仅4天就全部售罄,员工们评价明杰说:荣家又有了不会让人失望的接班人了。
上海老西门建设项目的成功,使才能出众的荣明杰进入中信泰富董事局,担任执行董事。2005年,在故乡江苏,荣明杰又被增补为第九届省政府委员。
人们常说,苦难是一所学校,从那里可以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宝贵东西,原来的弱者,经历了磨难后慢慢蜕变,成了经得起人生风浪的强者。在娇惯宠爱、百依百顺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同样也会蜕变,不过是变得虚荣懒散,凡事依赖,他们的一生就毁在父母脉脉温情之中。荣德生家族用各种不同的方式,鼓励孩子到艰苦的环境中磨炼,让他们在青少年时代受些苦,吃些亏,忍过痛,到最后都变成了家族持久兴旺的力量源泉。
[1]引自浙江大学出版社《荣氏百年》第一章。
[2]引自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荣毅仁的前半生》第二节,第54页。
[3]引自无锡名人文化研究院杨镜明2019年6月20日发表在《史迹寻踪》的《无锡荣氏家族与交大图书馆的往事》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