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养正气

滋养正气

梅园,是荣德生培育子孙健康成长的摇篮,组织编写《人道须知》,则是他塑造孩子优秀心灵,使他们安全远行的一艘航船。

1926年,荣德生与哥哥荣宗敬捐资助学20年,他在巡视创办的中小学校中发现教育过于偏重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忽视和放松了思想道德教育,各种异端邪说在各个学校发酵,有的学生突破礼法,突破道德底线,祸害社会。

荣德生急了起来,他知道,人品是一个人最闪亮的名片,品行从小形成,坏习气、坏习惯小时候一学就会,早年沾染的恶习,长大以后在所有行为举止中都会显示出来。他决定尽快在学校教育中,增加品德修养的内容。并亲自拟定《人道须知》纲目,组织两位中华传统文化功底深厚的人撰写,其中江霄纬是清光绪二十年的进士,曾担任江苏学监及师范学堂监督;荆梦蝶是荣家的家庭教师,主讲国文、诗词及道德修养等课堂。全书共7万余字,分孝悌、忠信、礼仪、廉耻、家庭、生活、自治、处世等八章。前四章内容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进行分析和归纳,对当时的社会弊病和不文明行为进行了揭露,内容精练,观点鲜明,分析透彻,所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也都确实可行。后四章指明日常生活中,在人与人之间交往中的处事方式和行为规范,具体翔实,通俗易懂,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让读者懂得知荣辱、守道德、讲责任,有了向上、向善的做人方向。

1927年,《人道须知》出版,第一次印刷1.6万册,除满足无锡当地中小学使用,还免费向全国各地中小学赠送。由于无锡的《锡报》《新无锡报》和上海《申报》《新闻报》多次报道,江苏《民报》还摘登连载书中主要章节,传播极广,影响极深。面对全国越来越多的索书者,荣德生非常兴奋,续印1万册后又添印1万册。

《人道须知》对当时的全国青少年健康成长起了一定的作用,荣氏家族的孩子们也受益匪浅。少年荣毅仁学习《人道须知》后,在书中进行了圈点和勾画,他读过的那本《人道须知》如今收藏在无锡图书馆,封面上有他的亲笔签名和两方印章。

荣毅仁在学习后有哪些收获?在他写的读书心得《自策铭》中可以看到其思想有了提高。下面是《自策铭》释文:

img

由荣毅仁签名和盖有两方印章的《人道须知》,现收藏在无锡图书馆。

古代的君子担心不能约束自己的身心,往往把作铭文来自我鞭策。商汤把它刻在盥盘上,子张把它写在腰带上,用来警策自己。我是什么人啊,难道觉得自己的德行超过了商汤和子张,而认为这些铭文不需要作?或者觉得自己不能与商汤和子张相比,而认为这种铭文不能作也不敢作吗?我曾经听说,凡是想要成就大事业的人,必须自己先立定志向。我因此作了这篇“自策铭”,用来自我勉励及自我约束。铭文共八章,即孝悌、仁慈、立品、慎交、治事、养性、勤俭、知足。

孝悌,唯有孝悌,是所有德行之首。闵子骞为使弟弟得到母亲的关爱,而劝说父亲留住后母,被世人称为大贤。虞舜代弟弟象傲辛勤耕作于历山,孝顺之念感动上天。老莱子常作婴儿态,来博取父母双亲的欢娱爱怜。“二十四孝”的主人公,他们的孝行流芳万代。我如果效法他们,定能使父母心情畅快!

仁慈 凡人都有恻隐之心,见到他人残疾不便,就寄予同情和悲伤。田单见到有人衣衫薄身上冷,便脱下自己的衣服给他穿上;子产见到有人冬天涉水,就用船帮他渡河;刘宽漂亮的礼服被仆人弄脏,他不加责备,反而给予慰藉之词。他们这几个人都曾身居要职而国家大治,我们听到了这些,难道能不努力向他们学习吗!

立品 虽有才华,却无品德,旁人就会鄙夷不屑。加倍努力树立自己的德行,史册就将记载你的功德。仗义行事,忠诚守信,就能保持自己的身心纯洁无瑕。

慎交 所交朋友如果志趣不同,宁可和他分道扬镳,就像古代管宁对待华歆那样。别人的内心如果不了解,就不要与他亲近相好和密切接触。我要在善良人集中的地方与之长久共处,那些不良之徒聚集的场所不是我应去的地方!

治事 处理事务要稳重果断,又要广泛采纳大家的意见。各人都要安守自己的职责,切忌越职相干,造成混乱。思想有了原则分歧,也就不必勉强凑合。一定要小心谨慎,警惕再警惕,世上的事是很纷繁复杂的啊!

养性 刚愎自用,必定会遭祸,甚至被杀身。我坚定地按照自己的原则办事,就能使自己的心志明而品德纯。要做到性情温和,避免急躁,内心应该宽厚淳朴。有时考虑不周呢,那就要好好地反躬自身。

勤俭 起家依靠勤俭,败业来自奢靡。大山尚且能够移动,何况暂时的富贵呢!有了一点文化就骄傲瞧不起人,还不如去种瓜。生活俭朴,安贫乐道,反而会得到众人的夸奖和尊重。没有私欲,就能刚正不阿,何必为生活的艰困而叹息呢!

知足 人有不好的言行,就会传播在别人口头。地位再高而最终垮台,那是咎由自取。天天都想着飞黄腾达,还不如回去守住你的茅舍。在平时凶狠贪婪,胡作非为,等到懊悔就晚了。一个人功成名就了,赶快回头。切莫为了子孙去拼死拼活地做驴牛,还是关起门来保持自己的晚节为好。

附记:《自策铭》是荣毅仁在梅园豁然洞读书处高级组(高中)读书时写的一篇作文。2001年2月,经他本人同意,在读书处旧址经畬堂东厢房公开展出了这篇文章,引起广泛关注。荣毅仁逝世后,2005年11月12日,骨灰安葬在家乡太湖之滨,当天江苏《新华日报》《无锡日报》等都在显著位置发表了这篇文章。荣智健先生说:《人道须知》“这本书也可看作祖父(荣德生)留给后代的家训,对父亲荣毅仁产生过很大影响”,《自策铭》“就是他读了《人道须知》以后写出来的”。所以。特将这篇文章选录于此。

img

荣毅仁母亲程慧云

荣德生培育后代着眼大方向,他的妻子程慧云养育子女注重小细节。为了孩子全面发展,她亲手制作了一幅“教子图”,图中央是一个圆圈,周围分别写上勤奋学习,志向志趣,诚实守信,礼貌待人,艰苦朴素,劳动锻炼等内容,贴在自己的床上。晚上睡觉前,看一看“教子图”,总结一天教子的收获和体会,早上起床前,对照一下“教子图”,想一想今天要做什么?

有一次,程慧云看到荣德生编著的《人道须知》,连续多次受到上海、南京、无锡等地报纸报道后誉满全国。她灵机一动,学习婆婆石氏给荣氏兄弟树立李金镛为努力榜样的方法,对荣毅仁说:“你将来长大了,一定要做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像你父亲一样做出一番大事业来。”[2]千万不要小瞧母亲对子女提这样的要求,那才是真正有穿透力和影响力的教育,让孩子自然而然有了一种使命感,逼迫自己追求那个“最好的自己”。德才兼备,方堪重任。古人云:“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司马光有个小结:“富家之败子,都是才有余而德不足。”只有心灵美的人,才真正具有了传承的资格。

荣德生是幸运的,他和父亲一样,有幸娶对了一位助力相帮的好妻子,男人的一生,站得高不高,走得远不远,事业兴不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娶上一位贤淑温柔、善解人意的好女人。因为好男人需要好女人的关注、欣赏和扶助来完善自己,从而造就男人的成功。

家有正气不会衰。孩子的正气,就是在父母耐心的指引下,在自省、自查、自改的过程中滋养起来的。荣毅仁、荣智健走上成功之路后,各自谈论了自己成长经历时,念念不忘父母教育和《人道须知》给他们的青少年时代产生过重大影响。荣毅仁说,自从母亲要我以父亲为学习榜样后,我一直以父亲为镜子,时时对照自己,纠正自己的不足。荣智健为报答《人道须知》对自己的成长起到的作用,根据《人道须知》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其进行重新编排,符合当下大力倡导学习、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和传承美德的潮流。2015年7月,他毅然出资对祖父荣德生编著的《人道须知》重新校对出版,为了让更多读者方便阅读,将原来的繁体字改为简体字,竖排文改为横排文,并请江南大学陈文源教授对全书作注释和校译,书名改为《中华为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