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福乡里
物以稀为贵。日本和沙俄交战双方在抢购茂新面粉时自愿提高面粉市价,茂新面粉厂营业额因此大幅增加,1904年年底盘点账户,共赚6.6万两白银。这是荣氏兄弟涉足实业以来最丰收的一年。
企业兴旺,经济宽绰,赚了钱怎么花?这是区分人之品质、人格高低的分水岭。当年无锡不少老板发了大财后,有的选择灯红酒绿,花天酒地,有的建造洋楼和私家花园,满足自己的享乐。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荣氏兄弟耳边响起了母亲“创造更多财富,造福更多百姓”的教诲,不忘父亲临终前“尽公益义务”的叮咛,决定践行在父母面前立下的诺言,今生企业不分红利,以盈利为跳板,不断扩大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将企业更多的盈利用于造福社会,造福民众。这是荣氏兄弟一次极不平凡的抉择,就是在一念之间,完成了从平凡人生走向辉煌人生的飞跃。
原来,人生之路不是在脚下,而是在心间。
有的人获得了巨大成功,很可能使之变成安逸的沙发,而不是跃向新高度的跳板。荣氏兄弟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在获得个人成功的同时承担起了社会的责任。只有胸怀责任感的人,方能擎起一方天地。
那一年,日俄争夺中国东北之战结束,貌似强大的沙皇大国被弱小的弹丸小国日本打败了,这个结果让中国人感到震惊,同时也获得启迪,增强自己国家的国力,成了全国人民的共识,荣氏兄弟多办厂增加国力的信念更强了。他俩采用新建、租用、收购、兼并等多种手段,连续不断地用企业的盈利扩展新的企业,一口气办成了12家面粉厂。由于面粉厂包装的布袋用量越来越大,荣德生不让“肥水外流”,又招募合伙人创办无锡振新纱厂,织自己生产面粉的包装袋。紧接着又面向民众穿衣打扮的需求,扩展11家纺织厂;荣德生为了降低面粉和纺织品生产成本,加快货物运输,在无锡开办生产面粉机、纺织机械的开元机器厂,面向新建厂房所需的砖瓦厂,以及造纸厂、航运公司等辅助配套企业。无锡人说,荣家办企业像“滚雪球”,越滚越大,鼎盛时期,荣氏兄弟创办的企业达到40家。从无锡开始,逐渐遍布到上海、武汉、广州、重庆、济南、成都、宝鸡、天水等城市,经营网点辐射到全国各地,还在香港、澳门和海外设立5个面粉、纺织品的办事机构。
荣氏兄弟开启了一条创立中国民族工业的道路,成为旧中国最大,也是唯一有资格进入国际财团行列的民族资本实业集团。荣氏企业生产的面粉、纺织品产量,几乎占据当时全国面粉、纺织品的半壁江山,荣氏兄弟也被誉为闻名中外的“面粉大王”和“纺织大王”。一个实业救国的工商巨子就这样诞生了,成了近代中国从贫弱走向强盛的最初起步。作为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创下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辉煌“战绩”,这些成绩,甚至让今天的企业家仍佩服不已。
作为当时民族工商界领袖人物的荣德生,自然成了当地媒体记者追逐采访的焦点人物。当问他为什么会有与众不同的人生志向,不追求享受,专注扩大企业规模时,他说:“多创办工厂,积德胜于举善,慈善扶贫是消极救济,不如积极办厂兴业。一人进厂则举家可无冻馁,一地有厂,则各业皆能兴旺。我以后对社会尽义务,还是要继续设厂兴业,可惜时局太乱,不能大举创业,但此志不改。”
荣德生心中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动力,来源于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有着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至上的爱国传统,无论何种身份、何种职业,都以“精忠报国”为荣。荣氏兄弟创办实业的目的,不仅在于生产盈利,更重要的是在于救国济世,一心一意实践父母“为家乡民众谋福祉”的心愿。荣德生造福社会、造福民众从教育开始,他认为,为社会为民众谋福利应以办学为首,资助贫困孩子读书,养成其自救与发展能力,比单纯资助、赡养他们生活温饱更重要。因此,荣氏兄弟办学也不以盈利为目的,对贫苦孩子实行免费就读。让家乡每一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从1905年在荣巷创办荣氏公益小学起,又陆续开办10所中、小学校,5所中高级职业技术培训学校,一个藏书20万册的乡村图书馆——“大公图书馆”。1947年又办起了无锡工程技术学院和综合性本科私立江南大学,设立中文系、外文系、史地系、经济系、数理系、化工系、机电系、农艺系、农产制造系和面粉专修班。1952年全国高校全面调整,江南大学有关专业系科分别与苏州、南京、上海等地高校合并,成立了上海财经大学、南京东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江苏农学院、江苏师范大学(现今的苏州大学)和无锡轻工大。私立江南大学只存在短短5年时间,却培养出1150多名各类人才,为国家发展和建设事业做出了贡献。
无锡江南大学
2001年,无锡轻工大学、无锡教育学院、江南学院三校合并组建江南大学,荣毅仁、荣智健父子像热心创办私立江南大学一样,一如既往地支持江南大学的建设与发展,继荣毅仁担任江南大学名誉董事长以后,荣智健于2007年继任江南大学名誉董事长,不断用捐资的方式支持江南大学迈向发展的新平台。
荣德生家族为何不遗余力兴办文化教育事业?早在20世纪40年代,荣德生在他的“乐农记事”中写道:一个国家即使解决了冻馁,达到了丰衣足食,如果人民的文化素质不高,文盲众多,又怎么算得上富强呢。荣德生这种从企业对国家,从局部看整体,从眼前想将来的宏伟抱负和远大目标,是一般实业家所不能比的。
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荣德生那样的格局。有的人只为自己活着,谋的是一己之私;有的人只为小团体活着,谋的是少数人的利益;有的人为众人而活着,谋的是大众的利益,这种人达到了“无我”的境界。
曾国藩有一句格言:“谋大事者首重格局。”有位教书先生在课堂上提到了这句格言,不少学生不解其意。
教书先生捧来桃树的盆景对学生说:“花盆就这么大,这棵桃树再怎么生长,也不过一尺有余。”
说完,又带着学生们来到屋外,指着庭院里那棵枝繁叶茂的桃树跟学生说:“这棵桃树则有足够的空间可以任意生长,人的格局也一样,格局小了,如花盆决定桃树生长的小空间,大格局的人,才有更宽更高的人生目标。”
荣德生是有大格局的人,他在捐资办学的同时,还与哥哥荣宗敬等共同发起组建了“百桥公司”,计划在无锡及相邻水网密布的江南农村造桥100座,以达到方便百姓交通的目的。
我国已有千年造桥的历史,唐宋时期的建桥技术已领先世界,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座座木结构的虹桥,这些古图中的桥,大多已经随着岁月而流逝。幸存下来的经过历代维修、重修甚至重建后,还一直在使用着,由于这些古桥上大多有雕花的石栏板,凝聚着每个时代工匠的智慧,具有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
而荣氏兄弟在江南各地农村造的桥,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朴实无华,严密结实,没有精工细雕,只强调坚固实用,起的桥名也很土,采用当地的地方名称。至日本侵略中国前的8年时间内,建造大小桥梁92座。
无锡南门古运河上的大公桥,是“百桥公司”建造的第一座桥。20世纪20年代,南门丝厂林立,古运河两岸缫丝女工上下班靠渡船接送。1929年梅雨季节无锡发大水,古运河中河水湍急,振艺丝厂一名身怀六甲的女工在乘渡船上班时不慎溺水身亡。这起惨案引起缫丝产业工会的重视,提出弃渡造桥的要求。丝厂为息事宁人,同意造桥,由于丝厂势单力薄,建桥费用不足,一时难以实施。荣德生闻讯全力赞助,其他丝厂和居民也大公无私纷纷解囊相助,因此桥是“大公”之举,故桥名为大公桥。90多年过去了,大公桥依然横跨在古运河上,默默地向行人诉说着那段造桥的凄美故事。
荣宗敬过早去世后,荣德生捐资造桥没有停止,最远的桥造到了常州农村,还在桥两头修筑了联通的马路,那里的村民为了感恩荣德生,让后代永远记住他的名字,桥和路分别取名德生桥和德生路。最长的桥叫宝界桥,横跨无锡五里湖,把无锡城区与五里湖对面的鼋头渚风景区连接起来,桥长375米,宽5.6米,是当时无锡地区最长的桥梁,俗称“长桥”。据无锡文史资料记载,该桥是荣德生不办60岁寿宴,将亲友馈赠给他的寿礼全部作为建桥基金,并亲自到现场勘测、选址。也许是荣德生捐资造桥造福百姓的义举感动了苍天,历年雨水丰沛的五里湖水域,这一年干旱,湖面水位奇低,建桥处的湖底奇迹般地首次见了天。建桥设计人员为纪念荣德生60岁寿庆的善举,将60个桥桩设计为60个孔形桥墩。由于在干旱的河床上施工,建桥进度大大加快,仅用了173天桥面就合拢通车。
跨越五里湖的无锡宝界桥
荣德生建造宝界桥,心中有个“秘密”。直到13年后才被国学大师钱穆“挖”了出来。那是1947年,荣德生盛情邀请钱穆担任江南大学文学院的院长,一天俩人品茶畅叙,钱穆问荣德生,你何以如此热忱为民众做那么多善事?荣德生说,钱财传给子孙,还没听说能兴旺几代。又说:“我一生唯一可留作身后纪念的,是蠡湖直通鼋头渚跨水建的长桥。”蠡湖又称五里湖,与太湖相连,鼋头渚原来是孤立在太湖中的一个岛。大桥建成后,从此结束了鼋头渚观光旅游需要乘船的历史。荣德生还说:“他年无锡人犹知有荣德生,唯赖此桥。”
荣德生一语中的。心中有民众,热心为民众办实事、善事的人,民众心中就会记住他,世世代代不会忘记他。凡是对国家、对民族有作为的人都一样。与荣德生同时代的无锡音乐人阿炳,由于创作了“二泉映月”等名曲,像荣德生一样,其有限的生命随着作品的生命力而不断延长。而那些财大气粗、风光无限的人,其实只不过是历史上的匆匆过客而已。唯有荣德生和阿炳那样对民族、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他们的历史作用和精神财富才将日益彰显。
荣氏兄弟兴办民族实业,造福民众的业绩和思想境界,母亲石氏没有亲眼看到她苦心教诲的成果,58岁就匆匆离开了人间。但是母亲放手让儿子在艰难中磨炼成长,给儿子灵魂养分,让儿子变得越来越优秀,这种优良家风让荣德生传承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