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解放
1948年年初,国内一些工厂在无法生存之下,选择迁厂到香港谋求生路。荣家企业也陷入迁厂逃资的涡流中,荣德生在他的《乐农记事》叙述:“我到上海后,荣家的公司上下一片离沪声,非香港即台湾或出国,纷纷攘攘,终日惶惶,如同大祸临头。”
荣德生的内心是矛盾的,复杂的,50余年沧桑,尝尽了帝国主义欺压,对国民党反动派统治已感绝望。另一方面,他对共产党的政策还不够了解,心中还有怀疑和忧虑,在反复的抉择中,他说,我没做过任何非法之事,也没做过亏心事,我用不着逃到外国去,我想没有比国民党更坏的政府了,他们从茂新面粉厂购买的面粉明明是上等的白面粉,怎么运到国民党部队蒸出来就变成变了质的黑馒头?他们自己偷梁换柱,还要倒打一耙,诬告毅仁。他还说,不管谁坐江山,总是要穿衣吃饭,我是生意人,只管开厂做生意,决心留在祖国,并再三嘱咐自己的儿子、女婿和企业同仁:不要听信反动派散布的恶语谣言,同阴谋破坏的反动势力展开了坚决的斗争,并力阻企业内部某些资本家企图携资拆厂外跑,使企业的绝大部分机器设备得到了完好的保存。
荣德生决定留在国内迎接解放军,还想方设法给长江对岸的解放军送面粉。那时国民党几十万大军凭借长江天险,封锁了长江航道。困难是难不倒足智多谋的荣德生的,他棋高一着,打通国民党上层人物,以经商通贸的名义,拿到了特殊通行证,把一批又一批面粉送给了江阴对岸的解放军。1949年2月,无锡申新三厂副厂长钱钟汉奉荣德生和乡绅重托,以押运面粉的身份,渡过长江与解放军商洽大军过江到无锡的相关事宜。解放军某部支队司令员管文蔚激动万分,特意办了一桌酒席,几次端着酒杯站起来敬酒,希望钱钟汉回锡后,向荣德生及无锡开明人士转达感激之情,赞扬他们支持解放军打过长江,解放全中国的正义之举。
新中国成立以后,荣德生家族企业摆脱了旧的枷锁,迈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政治上有了地位,荣德生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苏南行政公署副主任等职,参与国家政权建设。荣家的企业也借助国家的力量,从困难中获得了恢复和发展。由于新中国成立前夕,原与荣家合股经营的不少资本家在外逃时,抽走了企业的资金,使荣家在各地的企业出现了资金枯竭,同时,由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对新中国的封锁,荣家企业原来赖以生存的外棉、外麦进出口渠道已不复存在。尽管新中国为发展国民经济,通过发放贷款、供应原料、收购产品,对荣家企业予以大力扶助,但大多数企业未能扭转亏损。从1951年起,荣家在上海的鸿丰面粉厂、宝鸡的申新四厂率先接受国家订货,相继发展公私合营的社会主义企业。到1955年荣家在上海、无锡、武汉、汉口、重庆的企业全都实行公私合营。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的新型企业,职工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异常高涨,广泛开展了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各厂也先后扭转长期亏损的局面。上海申新九厂公私合营的第一年,棉纱生产成本比合营前下降15%,棉布的成品率从原来的80%上升到98%。无锡申新三厂的生产成本比合营前降低15.9%,利润增加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