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誉“纺织大王”
荣家面粉产业的兴旺,鼓舞了荣氏兄弟继续扩大新业的愿望,1915年,兄弟二人商量,荣家众多面粉厂每天需要的面粉袋数量惊人,如果借用经营面粉厂的成功做法,自己纺纱、织布生产面粉袋,每年将会新增一条盈利的新路。说干就干,正在策划之际,听闻上海有榨油厂及纱厂盘让出售,无论从成本、时间还是效率角度考虑,现成厂房的诱惑大大高于自建厂房,于是荣氏兄弟紧急赶到上海,先后买下厂房改建、扩建,购置纺纱厂,挂牌上海申新一厂、申新二厂。随后又赶回无锡,在茂新面粉厂附近觅得土地,开始物色优秀人才,筹备申新三厂。
识别和使用能人也是一门艺术,学会选择,懂得放弃被公认为人生最大的智慧。被荣氏兄弟看中了的能人,他俩便会不惜功夫和真诚打动和吸引对方,薛明剑就是其中一位。1918年春,荣德生与无锡实业界一起成立无锡实业救国研讨会,每次座谈会上,来自锡西玉祁小学教师薛明剑发言精辟,引起荣德生的注目。不久,薛明剑在负责建造学校体育场时,当地一些官绅为私利横加阻挠,但他为维持公众利益,不畏权势,据理力争,确保按期建成。荣德生对他的才干十分佩服,薛明剑成了他心中理想的管理预备人才。第二年,荣氏兄弟筹办无锡申新纺织三厂时,荣德生“三顾茅庐”,多次上门力陈兴办实业救国的意义,终于促使薛明剑弃儒从商,担任了申新三厂的总管。
薛明剑不负重托,为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工效,他在荣德生的支持下,创造性地用劳工自治组织替代工头制,开办免费员工食堂,建造了工人医院,工人早、夜学校,工人子弟学校,办起了图书室,电影院,储蓄所,工人自治法庭等,俨然把工厂建成了一个设施完备的小社会。工人安居乐业,积极性、创造性迸发,申新三厂实现了“滚雪球”式的发展,成了全国纺织行业中的明星企业。各地报刊记者络绎不绝前去采访报道,各界名流也都闻讯前去参摩。如今不少还健在的老职工,对此记忆犹新。
荣德生事业上的兴旺,是他有能力、有魅力把一大批优秀人才聚集在自己身边,让他们各自静静舒展才能。荣德生身上具有的优秀特质还说明:事业发展到一定的高度后,企业家的胸怀和识人用人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在汉口筹建福新面粉五厂时,荣德生还意外发现一位不可多得精通企业经营的青年李国伟,不仅授权汉口福新五厂由他执掌,后来又在汉口置地新建申新纺织四厂,也归李国伟统管。荣德生还把自己的大女儿荣慕蕴的终生托付给李国伟,可见李国伟在荣德生的心中有多么杰出和重要。
李国伟和妻子荣慕蕴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荣德生非凡的眼力。汉口福新五厂和申新四厂在李国伟管理下产销两旺,业绩喜人。后来李国伟还衍生出一批新企业,在汉口形成一个令人瞩目的企业群,成为荣氏家族企业三大支柱之一。新中国成立前夕,他毅然跟随荣德生、荣毅仁留在国内,曾担任湖北省政协副主席。
人才旺,企业旺,人才衰,企业跟着衰。1925年,全国棉纺业由于大规模扩增新厂导致产能过剩,加上当年棉花歉收,出现“棉贵纱贱”,不少纺织厂无利可图纷纷倒闭。荣氏申新纺织企业也不可避免卷入亏损漩涡,所幸荣家资本实力雄厚,挺了下来。
行业不景气,荣氏兄弟反而看到荣氏企业发展的良机,荣宗敬整天跃跃欲试,在上海四处廉价收购破产纺织厂。在纺织业进入低谷的1925年至1931年里,他将德大纱厂盘下改为申新五厂,租用常州纱厂10年,改名申新六厂,改购英商东方纱厂,挂牌申新七厂,又在申新一厂旁购地建起申新八厂。占地百亩的上海三新纱厂,由于厂房多,设备新,破产时开价200多万银圆,拖过两年后,荣宗敬仅以40万银圆收购,改名申新九厂。
听到申新九厂的消息后,无锡振新纱厂老板荣瑞馨感慨万分,他说,1914年,他和荣氏兄弟一起办无锡振新纱厂时,资本实力荣家还不如我,由于荣德生极力主张将企业盈利用于企业扩充,与其他坚持每年要分红的股东产生了分歧,最后荣德生被迫撤股并辞去无锡振新纱厂经理之职,另行去上海、无锡创建申新纺织。如今,荣家有了申新九厂,振新还是振新。
到1931年年底,申新棉纱产能已冠绝国内,荣氏兄弟在“面粉大王”之后,又被誉为“棉纱大王”。
盛极必衰。荣家一口气连办5个纺织厂,办厂的资本在荣家企业的盈利用于投入外,不足部分向银行贷款举债。特别是企业优秀管理人才一时跟不上。尽管荣德生在无锡开办“申新纺织职员养成所”,招收高中和中专毕业生为学员,学制两年,聘请英国留学归来的沈泮元为养成所的所长,讲授纺织专业课程,薛明剑教授企业管理,学员半天课堂学习,半天到工厂实习。从1929年至1932年,共招收四批学员81人,为申新各厂培养和输送一批优秀中级技术和管理骨干。
但是,新办纺织厂中执掌企业的高级主管一时难以培养出来,加上整个中国那时候已进入动荡,流年不利,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市场沦陷,接着战火烧到上海,交通封闭,棉纱存货山积,荣氏企业开始走下坡路。
当然,荣家纺织厂衰落原因很多,但是,有没有优秀人才管理的企业,抵制风浪的能力就是不一样。优秀的企业主管在危机时刻能力挽狂澜,平稳时居安思危,起飞时低调沉稳,困难时敢于担当,主动面对。荣家在战争年代不少企业受到毁灭,然而在汉口荣德生女婿李国伟管理的两个荣氏企业,在相同的大恶劣环境中,不仅损失不大,反而还有发展。李国伟冒着枪林弹雨,把企业分别迁到重庆和陕西,继续开工生产,为荣氏企业日后发展保存了实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