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面粉大王”
荣氏兄弟在创办面粉厂中,看到浦文渭自小在粮行长大,对粮食品质鉴定有独到之处,便重金聘他负责小麦的收购;王禹卿头脑灵、口齿伶,擅长兜揽生意和分析判断市场走势,又重金聘他执掌面粉销售主管;陆辅仁入门专研,精于面粉加工的工艺,便高薪聘他为面粉厂技术总管等等。
生意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1912年,茂新小麦收购办公室主任浦文汀和面粉销售办公室主任王禹卿不满在荣氏企业做“高级打工仔”,私下里浦文汀约兄弟浦文渭,王禹卿约兄弟王尧臣商议脱离荣家,到上海联合开创属于自己的面粉事业。
上海,这个弹丸之地魔力无穷,首先吸引实业家的是这个城市的资金,作为当时民国最大的金融中心,长期活跃着大批买办、官僚和外国银行家,手中掌握着足以调动半个国家运行的大量资金,想要借助他们的资金实力,有时不过就需要一个能打动他们投资的充分理由。如果能把投资项目建设在他们眼皮底下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至少可打消他们对投资的顾虑和让他们对投资项目心中有数。
同时对实业家有吸引力的是上海已经用电力取代蒸汽应用于生产领域,生产效率的提高立竿见影。一台电动马达驱动的磨粉机,生产相同数量的面粉,只需花费蒸汽机1/3的成本。而全国当时电力最发达的地区非上海莫属。
浦文汀、王禹卿暗地里商量到上海创造属于自己的事业时,荣德生与哥哥荣宗敬正在上海考察,兄弟俩也看到上海具备更为得天独厚的创业条件,更意识到只有把实业开设在更为开放、便捷、高效的上海,家业才能进一步兴旺。
就在荣氏兄弟实地考察办厂地点时,无锡茂新面粉厂传来浦、王两人要离开荣氏企业自己创办实业的消息。兄弟俩听到此消息,不免心中大惊,火速赶回无锡。
荣氏兄弟心里都知道:浦、王两人是茂新面粉厂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一个熟识上游采购渠道,一个在全国商埠中关系亨通,在茂新创建和发展中立下汗马功劳,成了茂新这座大厦的两根顶梁柱。如果他俩一走了之,茂新的前景令人胆寒。
荣氏兄弟毕竟胸怀宽广,胆识过人,不只站在荣家的角度考虑得失,而且还能换位思考,站在浦、王两家的角度考虑问题,破天荒地做出公开支持浦、王两家去上海创业,并且愿意在资金上助力的声明。
荣氏兄弟深明大义的举动,让浦、王两家万分感激。因为前去上海新开一家面粉厂,正碰上财力严重不足的困难,东拼西凑筹集到的资金还有一半缺口。为报答荣氏兄弟乐于助人的美德,浦、王两家同意荣氏兄弟以资金入股的方式,共同创建上海福新面粉厂。这便是后来流传在坊间“三姓六兄弟创业”的佳话。[1]
真正聪明的人,并不是智商有多高,而是像荣氏兄弟那样,拥有一颗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的心。只站在自己的位置上看得失,处理问题不闹僵才怪呢!将心比心,真切帮助他人,让别人如沐春风,融洽了关系,那么,这个世界就是你的。
上海福新面粉厂三家定了合约:三方联合,各展所长,合作经营。表面上看,浦、王两家虽然实现了另创新兴的夙愿,但荣氏兄弟出资一半,仍是大股东。1913年2月,福新面粉厂开工生产,荣宗敬威望最高,任总经理,统揽全局,王尧臣和浦文渭按股份多少,分别担任经理和副经理,仍然负责采购和销售具体事项。
由于无锡茂新面粉厂的信用和信誉都比较好,福新面粉厂开业后,为少走弯路,仍以茂新名义以赊账的方式统一收购小麦,福新面粉厂生产的产品,装袋后仍采用茂新面粉厂的“兵船”牌商标出厂。福新面粉厂借茂新优势发展迅速,很快在上海滩站稳了脚跟。
为了进一步稳住浦、王两家,继续借用他们的智力发展荣氏企业,荣氏兄弟看准机会,迅速收购因经营不善、陷入困境的上海中兴面粉厂,又在中兴面粉厂东侧购地建起上海福新第二面粉厂,几年后又购地400亩,建起福新面粉三厂。原来的中兴面粉厂也经过改造,换名上海福新四厂。到1916年,福新面粉旗下已有4家工厂,全部以股份制形式,吸引浦、王两家出资参股,共同经营。最终,把才智双全的浦、王两家,牢牢地拴在荣氏企业集团飞跃发展的马车上。
在无锡,茂新面粉也逐渐形成系列。1916年,荣德生以2万银圆租下无锡惠元面粉厂,租期2年,期满后原主无意收回,荣德生收购后添置新机改造为茂新面粉二厂。不久又建成专磨苞米粉的茂新面粉三厂。随后又先后租用无锡泰隆、宝新两家面粉厂。那时,无锡地区共有6家面粉厂,荣氏实际控制5家。
随着资本壮大,荣氏开始向外省进军,在九省交通中心武汉建起福新五厂,在济南建成茂新四厂。
荣氏面粉产业异常兴旺,与当时“五四运动”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时代潮流的背景有关。群情激昂之下,荣氏面粉大受欢迎,为荣氏兄弟赢得了“面粉大王”的美誉,使其一跃成为业内的领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