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后重生
荣家的企业在旧中国经历半个世纪,今天回望他们走过的路,可以说是历尽艰难险阻,始终在风雨飘摇中竭力挣扎。尤其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战乱不断,庞大的荣氏家族企业多次在战火中损毁,几度陷入绝境。在险象环生、濒临破产的困境中,荣德生家族没有忘记实业救国、兴国的神圣使命,借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一次又一次在废墟上重建家业。它就像自然界被砍伐了的树,成了一个光秃秃的树桩,来年春天,树桩上又发出新芽,吐出绿枝,一年后又长成一棵树来。生存在旧中国的荣家企业,不知多少次像被砍伐的树,靠着根的力量,一次次又枝繁叶茂地出现在中国大地上。
荣德生家族企业遭遇摧残最严重的,要算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全面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1937年8月,遮天蔽日涂有太阳标记的日本军机从北向南一路狂轰滥炸,13日到达大上海,日本军机经过的地方,巨响迸裂,火光冲天,血肉横飞,惨不忍睹。荣家在上海有近20家纺织厂和面粉厂,除开设在租界内的5个工厂外,其余的都遭到损毁,有的变成一堆废墟。申新八厂原是荣家纱厂系统设备技术含量最高的工厂,全套泼拉脱大牵伸精纺设备从英国购进,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一直与日本纱厂匹敌,一直是日本纱厂的眼中钉,肉中刺。申新八厂遭受日本军机狂炸之后,日本纱厂仍不罢手,又派日本浪人到该厂,用重磅榔头对已被炸坏的126台精纺机逐台敲击变形,车头上的马达、油箱被敲破,钢丝车的大小滚筒被砸碎。捣毁后又复查一遍后才“满意”地离开。
被日本军机狂轰滥炸后荣氏企业的惨象
与此同时,日军和日商还来到荣家工厂,肆无忌惮地抢掠那里的棉纱、棉布、棉花、面粉以及纺织机、锅炉、发电机、机床、马达等。长年累月驻守大上海担任荣氏企业集团总经理的荣宗敬,看到他多年的心血化为灰烬,低着头,弯着腰无声泣啜。泪水簌簌地流下来,湿了一大片胸前的衣襟,还昏厥过几次,可以想象他的内心有多痛苦。这一年的年底,荣宗敬被迫出走,到香港就医。但人在香港,心还在上海,每天借酒浇愁,寝食难安,不久又突发脑溢血,病上加病,终使荣宗敬在悲愤交加中病情日益恶化,于1938年2月10日客死他乡。
荣宗敬去世的消息传回荣家后,远在汉口的弟弟荣德生神情悲戚,泪流如泉。心灵的巨大悲痛又转郁成疾,患上了右手难举之症。但他很快在悲伤中挺了过来。那时候,荣氏家族就像风浪滔天中的一叶小舟,随时遭遇倾翻毁灭的厄运。荣德生再一次显示出挽救家族灭亡的坚强意志和责任心,不管遭受多大的挫折,他不退缩,不言弃,不屈不挠将危机一一化解,他清楚地知道,荣家在汉口的申新纺织四厂、福新面粉五厂虽然尚未受到日本军机轰炸,如不尽快转移,也许灾难就在眼前。他想到小麦收购便利,棉花量多价廉又相对安全的重庆和陕甘宁边区,正是汉口荣家企业迁移的好去处。他连忙叮嘱在汉口全权负责荣家企业的女婿李国伟加快实施易地搬迁。
1938年9月,荣氏在汉口的企业冒着烽火硝烟,开始西迁之旅,一部分走水路迁往重庆,虽然途中遭受日机追炸,设备损坏严重,但运到重庆后仍能修修补补,勉强复工了两个工厂;另一部分走铁路运输顺利到达陕甘宁边区,为防止敌机轰炸,李国伟别具匠心,开山挖洞,建成24个窑洞车间,每个窑洞纵深120米,横宽4米,不仅开设纺织、面粉两个分厂,还因地取材,新办了铁工、陶瓷、造纸、煤矿等11个企业。著名作家林语堂闻讯专程来到宝鸡,实地考察后发表《枕戈待旦》一文,文章介绍荣氏企业内迁到陕西深山的窑洞工厂,称“这是我所见到的中国抗日期间最伟大的奇迹之一”。
为保住荣家产业,荣德生又在上海走了一步险棋,后来事实证明是一步好棋。他借用英美两国在沪开设洋行的无形力量,将日军轰炸后破坏不严重的申新二厂、九厂,福新七厂“出租”给英美商行,并改用英美商行的厂名,荣德生每月以“租金”“顾问费”“经营管理费”等名义,向英美洋行支付大笔费用,从而得到了保护。
真正驾船的高手,从来没有与风暴搏斗的英雄壮举,因为他们能高明地预测风暴,巧妙地避开风暴。但人们往往只赞美与风暴搏斗的英雄,很少赞美避开风暴的智慧和高明。荣德生就是这样的“驾船”高手,他巧妙地组织上海申新纺织二厂、九厂和福新面粉七厂改换“门庭”,挂上外文厂名,避开了日军狂轰滥炸的“风暴”。
在风雨飘摇的战争年代里,这三家荣氏企业一直保持着正常的生产和销售,以顽强的生命力生存下来,创造了中国近代工商史上“众枯独荣”的一段奇迹。荣德生妙借外国力量保存荣氏企业实力,不能不说这是他的棋高一着。
旧上海,是中国投机活动的集中地,一向有冒险家乐园之称。处于遍地烽火的上海滩,投机者哄抬物价,布、面粉、米、煤等日用品的价格,1938年上涨50% ;1939年又上涨一倍半。尽管荣家大约2/3的企业被战火损毁,搬迁到重庆、陕甘宁边区的企业,以及在上海借助英美商行保护伞幸运逃过劫难的荣氏企业,在利润丰厚的刺激下,加班加点,竭力扩大生产。上海申新九厂还扩充生产设备,纱锭从原来9万锭4年间增到13万锭,平均每年增加1万锭,一跃成为上海纺织行业规模最大的企业,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劫后重生的好戏码。
投机可能获利变成暴发户,也可能受挫倾家荡产,人财两空。荣德生内侄丁春舫与和丰纱厂经理合股巨资倒卖洋棉,不料世事难料,由于战争爆发,货运线路封锁,棉花积压霉变,丁春舫亏损巨大,服毒自尽。
畸形的繁荣,给荣家带来空前未有的丰厚利润,这是荣家在战乱年代中创造的难以相信的奇迹,也使荣家在抗日战争胜利后,面对战火中损毁得面目全非的众多企业,仍有雄厚资金进行抢修和重建,还新建天元麻纺厂、开元机器厂。
被战火损毁的无锡申新三厂,经过艰难修理,能开工投产的仅有1万纱锭,荣德生不断投入资金引进设备,到新中国成立前,已发展到9.5万纱锭,成为江苏当时最大的纺织厂。在企业被强盗践踏的耻辱面前,荣德生和职工一起,让企业再次焕发勃勃生机。全厂职工永远记住了荣德生的名字。从1952年荣德生去世到今天,每年的清明时节,厂里都组织职工代表祭扫荣德生墓园,从没间断过。
无锡茂新面粉一厂在战火中全部毁坏,荣毅仁直接指挥,在废墟上投资重建了一幢钢筋结构五层大楼,又从英国鲁滨逊面粉机械厂,购置了全套世界顶级面粉生产设备。在生产规模、设备和技术上都名列全国同行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