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时度势

审时度势

荣毅仁传承了父亲荣德生审时度势的本领,在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下,他迎接全国解放,支持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继续谱写荣家长盛不衰的传奇人生

新中国成立后,国内掀起轰轰烈烈的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热潮,从旧社会走过来的资本家队伍中,荣毅仁较早清醒地看到了国家走向光明、稳定的时代大势,他按照父亲生前的交代,在全国资本富豪中率先把私立江南大学学校、大公图书馆、梅园、锦园、转盘楼等大批教育、园林、文化等荣氏家产捐献给当地政府,在当时引起全国不小的轰动,成为百姓茶余饭后有趣的美谈。

1954年,荣毅仁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一种叫“公私合营”的经济运行新名词,闯进了他的思想之中,虽然政府还刚刚在小范围内提出,还处在酝酿阶段,但是荣毅仁马上意识到:新中国成立后,虽然仍然采取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允许资本主义企业继续经营,但是生产原料、产品销路由政府统包了,资本家虽然不再担心新中国成立前那种前途叵测,工厂开开停停的那种窘困,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实质没有变,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阶级矛盾还客观存在。对此,荣毅仁认为,公私合营是国家以和平方式对资本主义企业实行改造,是中国共产党很有智慧的创举。他在全国资本家中,又一次率先接受这种方式,并采取了行动响应国家的号召。

那个时期,上海资本家经常轮流坐东聚餐,聚餐碰头议论最多的就是公私合营,有些资本家忧心如焚,患得患失,对公私合营理解为是国家吞食政策,虽然不是一口吞掉,而是慢慢吃掉,每年给点定息,抵得了我们的资本总值吗?

荣毅仁对他们进行劝说:国有私有经济融合,公方私方共同经营,国家赎买,资本家拿利息,剥削、压迫消灭了,而资本家幸而存在,虽为资本家,但我们变得有道德了。达则兼济天下,这是老一辈民族工商业家有良心的追求,现在我们就是这样做的,这有什么不好呢?

荣毅仁在另一次聚餐时还讲:现在的国家制度,是谋求全体民众的平等幸福。你拥有一桶水,工人只有一滴水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国家让每个人的杯子装满水,况且,国家理解我们,看重我们对发展民族工商业的贡献,给了我们几杯水,应该知足了。

荣毅仁说得既生动又合情合理,引得大家大笑起来。那几个心里还想不通的资本家又找不出话维护应付,也跟着一起笑,不过,笑得不自然,有点苦涩。

上海资本家对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公私合营心态传到毛泽东那里,党内也有公私合营条件不够成熟的不同意见。毛泽东在颐年堂约见黄炎培、陈叔通等人谈公私合营之后,又更大范围地约见全国知名的工商界人士,荣毅仁应邀参加。

毛泽东讲话的要点是,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现在的生产关系不符合无产阶级的执政体制,所以要改,说是革命,其实是温和的,很客气的,是中国式的,是请客吃饭嘛。工商界要审时度势,以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为重,走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希望工商界人士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前途联结在一起,为建设一个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一起努力,中国已经有不少革命志士为了这个目标,不断探索,前赴后继,为之奋斗,为之流血牺牲。毛泽东诚恳地劝资本家们把心安下来,不要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说着说着,他还打起了比喻,说起京剧《打渔杀家》的故事。渔夫萧恩为报仇雪恨,跨过大江去斩除恶霸吕子秋。他的女儿萧桂英又想随父助把力,又放不下家里的“私有财产”,船行到河中心,她念念不忘,“门还没上锁呢?”左右为难,欲进还想退。毛泽东讲到这里忍不住笑起来:闹革命嘛,还舍不得坛坛罐罐?不要舍不得。

毛泽东幽默、风趣的讲话,言简意赅,引得一片如雷的掌声。

会后,荣毅仁对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说:我被毛泽东的话深深折服了,我不做萧桂英,也要劝别人不做萧桂英,我会带头把那些坛坛罐罐彻底丢得干干净净。他说到做到,举着帅旗率先投身到公私合营的洪流中去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