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濡目染
荣德生亲笔题写的梅园
1912年,荣德生购得清初徐殿进士在无锡龙山脚下一片桃园,规划建造一座开放式的,能锻造品格和陶冶情操的赏梅景观园林,取名梅园。他选择种植梅花,是欣赏梅花具有“傲雪独先,凌寒盛开,暗香浮动”的品格,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像梅花那样,有敢为天下先,不惧艰难险阻的勇气和闯劲。第一批植梅1300株,后来不断扩种,至今已超万株。分早梅、中梅和晚梅三大类,各色梅花品种多达400多个,成为江南久负盛名的赏梅胜地。
在荣德生建造园林、为民谋福祉的影响下,无锡一批事业有成的工商企业家和有识之士也纷纷以荣德生为榜样,纷纷在五里湖畔购置田地造园。民国年间,无锡新造的园林除梅园外,还有锦园、小蓬莱、万顷堂、杨园、蠡园、渔庄、退庐等19处。
无锡开放式园林群落成之后,声名鹊起,许多文人墨客和旅游爱好者前来游览,第一站到梅园,第二站到建在小箕山伸入太湖半岛上的锦园,锦园是荣德生为庆祝哥哥荣宗敬60寿辰而建造的私家花园,因荣宗敬本名宗锦而得名,是临湖眺望的好景点。参观结束后在锦园水埠坐汽船,直接去小蓬莱和万顷堂等园林继续观光。
无锡指南是无锡最早的旅游杂志,1921年出版,封面四字是孙中山先生题写。
为帮助游客掌握新建的景点,1921年,无锡在苏南率先编辑和出版旅游杂志《无锡指南》,并且邀请孙中山先生题写了杂志封面上的名号,借名人扬名,可见无锡当年的广告宣传意识已经很强了。
新中国成立后,荣家把梅园锦园献给了国家。锦园改建成国宾馆,成为无锡市接待国宾的主要场所。
同在苏南,无锡园林和近在咫尺的苏州园林在风格上竟完全不同。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陈从周觉得好奇,曾专门对两地的园林做了一番调查,得出的结论是:苏州乃地主与退休官员寓居之地,住宅和私家园林皆属封闭型,格局狭小,内部虽精美雅致,但只求一己之享受,不欲外人知之也。而荣德生作为近代成功的实业家,他所建造的梅园,观念开放,面向社会,面向民众,免费观赏。园内开设的太湖饭店也对外营业,对内作为无锡申新三厂职工的休养所。1927年因国内发生战乱,学校停办,为解决荣氏子弟读书问题,荣德生在梅园豁然洞开办读书处,设立小学、中学4个年级,除安排荣氏子弟,还对外招生,就读学生近200人。
梅园自创建之日起,由于其出类拔萃的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大批官宦名流、学者文人慕名前去观赏。其中有清末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新文化运动主将胡适,著名作家郁达夫,经济学家马寅初,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教育家董炎培,京剧大师梅兰芳、陈砚秋等。文人墨客在梅园还留下不少优美的篇章与趣闻逸事。
康有为访问梅园读书处后慨然题诗:“安得如君千万辈,全华儿女作干城”,给予荣德生高度赞赏。郁达夫在1928年游完梅园后写了游记,下面是其中的一段:
“梅园是无锡的大实业家荣氏的私园,感谢他造成之后能把它开放,又能在梅园里割出一席之地来借给人家,开设了一个接待游者的公共膳宿之场。因为这一晚我是决定在梅园里的太湖饭店内借宿的。”
陈从周的两地调查,郁达夫的梅园游记都是翔实的,但他俩都没有发现梅园主人造园还有另外意图:给后代传递做人、待人要有宽阔的胸怀。在梅园的景点布局上,亭楼的对联等方面,处处体现出培育后人的苦心。
梅园楠木厅楹联,表达荣德生一生的志向。
在接待贵宾的楠木厅,荣德生请钱塘人沈兆霖所书楹联: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这表达了他自己一生的志向。
梅园诵豳堂是荣德生会客、议事的场所,大堂里挂有一副楹联:“与众人同游乐开园囿空山,为天下布芳馨梅花万数。”诉说自己造梅园为的是与天下百姓同游乐,不是为了个人享受,希望后人谋事要有胸襟气量,宽厚仁爱的情怀。
洗心泉
梅园在辟地建造时,开凿出一眼清泉,荣德生灵机一动,吩咐就地设计建造一个景点,取名“洗心泉”,并在泉池旁立石,镌刻“洗心”两字及“物洗则洁,心洗则清,吾浚此泉,即以是名”的题跋,署名为“乐农居士”(荣德生的号)。当年,少年荣毅仁用作文《洗心泉记》,记录了他当时观赏“洗心泉”的感受。文中写道:晚饭后到梅园散步,经过新造的“洗心泉”时,静立注目,心想,泉水可以洗面、洗耳,人的心脏藏在身体内,怎么可以洗呢?如果开膛把心取出来,不仅不能把心洗净,反而会把泉水也洗脏了。他又想,泉的名称是父亲提的,也许有玄妙之意。散步结束回到家,继续深思后才哑然自笑,原来父亲命名泉的本意,是指人的过错、过失,皆出于心,心受到污染,人的行为就会出错,洗掉心上的污染,唯有持经史坐而读之,只有知道了古今之得失,对照自己的行为,才能痛改前非,达到洗心的目的。在《洗心泉记》作文结尾,荣毅仁还写了自己观泉的收获:父亲建造梅园,命名“洗心泉”,都是借园、借泉的名称,警告和引导子女改正不良习气,不能为了个人私利,为了个人享乐,为了小集团利益绞尽心机,不择手段,这些都是自己的心已被污染的结果。泉名洗心,用以洗心中无形之污染,非真可以泉水洗人心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