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先机

捕捉先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荣智健受祖父和父亲言传身教的影响,也学到趁势而为的一手过硬本领。1978年6月,他洞察到全国正在拉开改革开放、把经济搞上去的大幕,为敢闯、敢创、敢干的有志者提供了舒展拳脚、迸发才智的大舞台。36岁的荣智健决定远走他乡,离开北京温暖舒适的小家庭,毅然孤身南下香港,与早在香港经营电子生意的堂弟荣智鑫、荣智谦合作,开办爱卡电子厂,并出任总经理。开始投资额度少,只能生产低级的电容器、电子手表和电子玩具,节假日期间,荣智健还到香港马路市场摆过地摊,向路人和游客叫卖推销过自己工厂生产的电子产品。

香港市场虽然繁荣,但是容量不大,电子产品主要面向出口,外销比例高达85%以上,三兄弟据此制定出口策略,以订单为导向,按买家要求研发市场适销对路产品,避免盲目生产导致浪费和风险。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对进口电子元器件的依赖,荣智健采用祖父辈为荣氏面粉厂配套生产面粉袋的做法,投资兴建了一条为爱卡电子厂配套的集成电路生产线。

项目上马后,因产品质量好,价格合理,美国市场的订单纷至沓来,产能不足开始凸显,在如何扩大生产规模的股东大会上,有人主张借贷扩厂,被荣智健否决,在他看来,借贷虽然轻巧但潜藏着巨大风险,一旦外部市场发生变化,极有可能被拖入债务泥潭。几十年前申新纺织公司就是贷款后连办6家纺织厂,经受不了时局动乱,市场变化后陷入亏损危机。荣智健极力主张不分红,将分红资金投入扩大再生产。不难发现,这与荣家早年起家的策略不谋而合。

进入20世纪80年代,荣智健敏锐地发现计算机由政府采购转向家庭和个人领域,电脑普及将迎来计算机行业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时期。荣智健迅速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当时恰好迎合市场需要,订单蜂拥而来,爱卡成了制造商眼中的“最佳拍档”。

就在爱卡股东沉浸在欢欣鼓舞中时,荣智健做出了一个让人目瞪口呆的决定,在全球范围寻找买家,出售爱卡电子厂。

大多数人觉得太奇怪,爱卡电子厂在这一轮计算机热潮中抢得先机,产品供不应求,带来滚滚财源,然而荣智健要将爱卡电子厂“拱手相让”,实在出人意料。

荣智健是胜利面前极少数能意识到危险临近的人,不到1年时间里,世界各地的电子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荣智健已从繁荣的外表下,看到了潜藏着的巨大危机。所以计划出售爱卡、套现离场,另谋发展。

爱卡电子厂名震香港,在欧美同行中也有口皆碑。出售的消息传出,很快引来大批意购者。几经讨价还价,最终选定一家美国公司,以1200万美元的价格成交。

爱卡易主,荣智健是最大赢家。他持股占60%,变现后达到72万美元,按当时汇率,折合5300多万港元,是4年前投资的56倍。荣智健摇身一变成了千万富翁,巨大的成就让他体会到创业的魅力。[5]

改革的舞台最大,你不上台演讲、表演,永远是台下的观众;开放的平台再好,不去参与也等于零。无论你有多么聪明能干,没有荣智健那样的胆量孤身去闯,你永远不会出类拔萃。机会面前,积极的人捕捉先机,普通的人在议论、等待中错失良机,消极的人在怀疑中放弃了机遇。

荣智健尝到了在香港从事出口贸易4年收获第一桶金的喜悦。然而,更可喜的是,他只是把赚到钱看作继续前行的力量积蓄,继续寻找机会,到更大平台上去投资,去发展。不久,他对电子产品今后的发展趋势有了新的独特判断:用全部已赚到手的钱到美国投资电子软件。

荣智健有一种打动人心的本领,来到美国后,他经荣氏在美国的亲属介绍,结识了在微软担任工程师的林铭和米歇尔·弗尤尔,在一次闲聊中,他有声有色地描绘软件技术的商业价值,居然把两位CAD技术专家打动了,3人投资200万美元,在加州圣荷西创办电脑设计公司。两位工程师还引进几位软件工程师,组建开发团队,很快研发出一系列产品。

公司成立仅半年,由于业绩一路飘红,引来各路投资者的追逐。美国一家知名硬件设计公司的总裁蒙特亲自拜访荣智健,希望两家公司合作,荣智健提出两家公司合并并挂牌上市的建议。

蒙特又被荣智健打动了,新公司以电脑辅助设备供应商的身份,登陆美国股市后,股价疯狂飙涨,到年底,荣智健将所持60%的原始股全部抛出,套现4800万美元,约3.74亿港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亿万富翁。

两年时间,荣智健以120万美元投资获40倍回报。他在后来回忆这段往事时说:“作为一个生意人,我当年最大的成功不是爱卡,而是1982年用从爱卡赚到的钱在美国搞的这项创业投资。”至于为何急于抛售美国公司的原始股,他的回答是:“在美国的两年时间里,我感受到这里软件和其他高科技企业竞争的激烈程度,而作为我们这样一家公司,并不适合长期经营。”

成功的道路有千条万条,却没有一条能适合所有人。荣智健一路毫不松懈奋斗创业,为自己拼出的这条精彩人生之路,同样也不适合所有人都去走。但是,学会读懂社会发展趋势,把握趋势,适用于每一个乐意为创造更好明天而活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