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怀

爱国情怀

荣智健借势发力创造出眩目的造富奇迹,向世人展示了荣智健的风采。同时也引起了注目。中信总部设立在香港的分支机构长期陷入困境,举步难进。考虑再三后决定拍板,他们向总部积极推荐荣智健担任中信香港公司总经理。

荣毅仁对此颇有忌讳,他向来注重企业风气,以身作则,杜绝任人唯亲。不过,任人唯贤并不回避亲朋,中信香港业务进展缓慢,而荣智健熟悉港岛商贸环境,恰是合适人选。于是在众人劝说之下,荣毅仁最终同意荣智健到中信香港分公司工作

荣智健听到这个消息却为难了,因为他又有了新的造富目标,持续去打造新的奇迹,创造新成功。在中信总部轮番的真诚劝说下,他把国家利益放到第一位置,愿意挑起这副重担。但希望北京决策由他拍板,人员由他挑选。这样便于避免对投资项目集体讨论久拖不决,也便于阻止有权有势的领导把自己的亲信安插进来。北京中信总部同意荣智健提出的两个任职条件并授了权。

是金子,放在哪里都会闪光,如果说荣智健进入中信高层担任香港公司总经理是各方提携,那么随着收购香港国泰航空,立马就显示出荣智健审时决策的非凡胆识和远见。

国泰航空是垄断香港航空市场的大型企业,资产达110亿港元。荣智健加入中信香港这年,香港航空业正处于低潮时期,他深知香港更大的繁荣值得期待,航空市场大幅贬值正是抄底的绝佳时机,提议收购国泰航空部分股权,但管理层对国泰前景并不看好,担心增加公司负担。

介入航空并非最终目的,在荣智健的全局计划中,国泰航空只是一架桥梁,通过它与拥有上百年历史的英资国泰航空建立关系,对中信香港日后发展会有非同寻常的作用。荣智健用6个月时间说服了反对者,将收购方案上报中信总部和国务院,不到5天就得到批准。国务院对此颇为赞赏,专门提供8亿港元以示支持。

1987年元月,中信香港以19.36亿港元收购国泰航空12.5%的股份,成为第三大股东。仅1年多时间,中信香港已从这个项目中获利3亿港元。

外界原来对荣智健加盟中信香港公司的非议,也随着国泰航空项目收购成功停息下来。多年后,荣智健也进行过解释:“如果我不是荣毅仁的儿子,我也许很难有机会成为中信香港的领头人。但是,如果我仅仅是荣毅仁的儿子,而没有经商办企业的才干和本领,我也不会得到国家和人民的信任,登上这个举足轻重的显赫之位。”

收购国泰航空成功后,荣智健的视野更广、自信更足,他高超的资本运作能力尽情发挥了出来:他与多方联手,以28.5亿港元收购120万平方米的香港商业中信和40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又以35.5亿港元购得香港兴业国际集团愉景湾物业发展有限公司及其50%的业务权益。震惊世界的美国“9·11”事件发生后,全球航空运输持续低迷,他又果断抓住了收购成本大幅下降的有利时机,投资了客运和货运相关项目。

1989年,西方各国对中国进行经济制裁,香港前景扑朔迷离。那年6月,香港股价狂跌,不少英资、港资企业纷纷迁出香港。

在这样的形势面前,香港最大的上市公司香港电讯也坐立不安,几大股东左右权衡,决意出售股权,远离这个是非之地。

荣智健闻讯立即召开办公会,建议收购,他认为香港电讯最大股东虽然是英国人,但香港电讯吸纳众多香港小股民,收购处在低迷的香港电讯部分股权,不仅有利可图,更有利于稳定香港股民情绪。

次日,荣智健拜访香港电讯,直言来意,香港电讯董事局当即做出积极回应,并以书面形式郑重答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荣智健向北京总部请示,收购计划虽获同意,但收购资金需自行解决。

荣智健计划收购香港电讯20%的股份,以当时市值计算,至少需要100亿港元方可达成交易,而中信香港仅有20亿港元,短时间去哪里筹措80亿港元?

情急之下,荣智健动用一切关系,从数十家外资银行贷款,又采取融资配股方式,发行香港电讯债券等办法,筹集到80多亿港元。

随后,中信香港公司以每股4.55港元的低价,收购香港电讯20%的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这项交易耗资103亿港元,一举刷新香港收购额的最高纪录。不久,香港稳定,股市回升,中信香港公司收购香港电讯获利丰厚。英国《世界金融》杂志将这笔交易评为1990年度世界最佳融资项目。

荣智健没日没夜在香港中信公司运作,每项决策都要牵动国家几亿元、几十亿元资金,来不得半点马虎。曾在他身边长期工作的原香港中信泰富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蔡星海回忆当年惊心动魄的岁月,动情地说,荣先生真的很了不起,当时决策的每一个项目都十分凶险,他缜密思考,分析利弊,可以说,每一个项目运作成功,都是荣先生用心血凝练而成的。

更让蔡星海敬佩的是,荣智健决策项目,百分之百把国家利益举在自己头上,从不考虑个人得失;百分之百把精力放在中信香港公司发展壮大上,从不从中考虑自己的私事,打自己的小算盘。

中信香港公司自从荣智健上任借势运作后,公司总资产出现“滚雪球”式的增值。北京总部更看重他在香港一系列的收购运作,有力稳定了香港回归祖国前后的人心和市场繁荣,真可谓两全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