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教重于言教

身教重于言教

荣德生的母亲石氏,无锡市锡西地区农家人。当她还年少时,离她家不远的石塘湾徒门李巷,出了一个名扬苏南、光宗耀祖的商人李金镛,他经营的同丰药店声誉益隆,店面开设到江南各地,逐渐形成全国闻名的药业集团。难能可贵的是,李金镛把赚来的钱,用于全国赈灾,足迹遍布十几个省,还在家乡开办书院,在运河上建造无锡洛社大桥,两岸百姓对他感激不尽。在他因病去世后,各地老百姓为纪念他,先后在黑龙江漠河建“李金镛祠堂”,在长春建“李公祠”,在无锡建“李阁学祠堂”,他的家乡石塘湾专门为他塑了一尊铜像,放在石塘湾李金镛纪念馆正堂中央。供后人年年岁岁祭奠缅怀。

李金镛的高尚情操对少年的石氏刻骨铭心,当她19岁与荣熙泰成亲生子后,李金镛成了她要求丈夫和儿子学习的榜样、看齐的目标。村里人发现,荣熙泰婚后变了样,念念不忘平生造福乡里,虽然家中并不富有,但每当邻里亲朋遇到困难时,总是慷慨相助。由于荣熙泰常年在外奔波、辛勤操劳的缘故,48岁就得了重病。受到他资助的邻里亲朋都前去探望和感谢他,他说道:“财产乃身外之物,何作守财奴?吾已矣,唯希望儿辈能善成吾志。”

丈夫病重不起,石氏伺候丈夫的同时,一心一意要把儿子培养成像李金镛那样,成为能创造财富、造福百姓的人。功夫不负有心人,荣氏两兄弟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组建起全国最大的荣氏企业集团,创造财富,造福社会,造福民众的业绩,比李金镛更为出色,犹如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胜过一浪。

img

荣宗敬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讲的是播种什么,收获什么的道理。石氏教育两个儿子的故事,使这句俗语有了新的解释:你用什么心思和功夫种瓜种豆,开的花结的果就会大不一样,养育子女也一样,你教育的层次、高度不相同,子女成长的高度也就会大不相同。

img

荣德生

那么,石氏教育儿子花了什么心思,用了什么方法呢?今天,我们已无法与离世百年的石氏对话讨教了,但在寻找几千万字的荣氏家族资料中,欣喜发现少年荣毅仁的一篇作文,从中有了令人满意的答案。

20世纪30年代初,荣德生和哥哥荣宗敬创办的实业异常红火,而他时刻不忘母亲生前对他的谆谆教诲。有次晚饭后,他向自己的子女深情回忆起母亲教育自己的情景,被还在中学读书的四子荣毅仁写进了《念劬塔铭》的一篇作文中,文中写道:“先祖母石氏日夜操劳,在辛勤织布的片刻休息时,把年幼的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俩叫到织机旁说,勤劳俭朴是立身之本,骄奢为败家之源,希望你俩一生能坚持勤俭持家立业,光宗耀祖,如果沾上了骄奢的毛病,一定不会有任何出息,还要被人瞧不起,你们的父亲之所以被乡人称道,就是因为一直坚持克勤克俭,希望你俩从今以后一定要牢记啊!”[1]

对于母亲大人的慈训,荣氏俩兄弟一生恪守“勤俭持家,反对奢靡”,无论财富积累到怎样的程度,都丝毫不沾“骄奢”,荣德生终身只穿布衣、布袜、布鞋,一生不吸烟不喝酒;在工厂上班中午用餐时,他和普通员工一样,吃两荤两蔬一汤的标准,一根牙签用一天,一头用完,另一头留着下顿饭后再用,一张餐巾纸撕两半,一顿用半张。

石氏对儿子的教育,为什么兄弟俩能听得进、记得牢?仔细品读荣毅仁的作文,不难发现其中的启示极其深刻:石氏懂得教育子女自己先做榜样的道理,要求儿子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她在辛勤劳动的织机旁教育自己的孩子勤俭持家立业,效果也许会更好。因为身教重于言教,身教本身有着强烈的暗示效果,幼小的孩子都是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长大的。如果家长自己胸无大志,碌碌无为,却严格要求子女有出息;自己不看书学习,却要求子女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自己沉迷于棋牌游戏,却要求子女博览群书;自己不孝敬老人,却要求子女言听计从;自己好逸恶劳,却希望子女刻苦进取;自己穷奢极侈,却希望孩子勤俭节约;自己污言秽语,却要求子女文明礼貌……整天把教育子女挂嘴上,从早到晚唠叨不停,孩子能听得进吗?父母不注重身教不仅不起作用,有的反而使孩子产生逆反情绪,酿成一起起悲剧。

教育来自生活的点滴,家庭是教育的主战场。无数事实告诉我们:有教养的孩子背后,站着有修养的父母;“熊孩子”的背后,往往站着不合格的家长。父母以身作则的品德教育,是孩子健全人格塑造的重要环节。它决定孩子长大成人后,品德是否高尚,处事是否得当,父母言传身教的意义,要远大于遗传智力的影响。

今天,有电脑有手机的家庭中,相当数量的孩子从小就患上了“网瘾”。他们形成网瘾的过程,就是父母失职的过程。记住,孩子最初有网瘾,责任就在父母。

这些父母往往对孩子缺乏警觉,孩子一旦滑入深渊,带给父母的就是无尽的哀怨。从孩子懂事开始,就要控制家里的电脑和手机,当孩子哭着闹着要玩电脑、手机的时候,你一旦迁就他,就等于给孩子喂了一口毒药。反正,每一个沉溺网吧学生,背后都有一对失职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