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昌黎三歌
昌黎“三歌”(地秧歌、民歌、吹歌)在民间流传有千年历史,昌黎先民的劳作和生活融汇在“三歌”里,以艺术方式留存了下来。岁月流逝,“三歌”的魅力却越来越凸显。1996年,昌黎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1.地秧歌

地秧歌
地秧歌是舞蹈艺术。据史书记载,昌黎地秧歌在清代较为普及。每逢年节或喜庆日子,地方上有声望的人到各家各户筹集粮款,组织群众演出地秧歌,这种形式称之为“出会”。新中国成立后,昌黎县对地秧歌艺术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挖掘、整理和创新,使它的地域和时代色彩都更浓郁。昌黎地秧歌形式分两种:排街秧歌和场子秧歌。排街秧歌参与人数较多,沿街串巷边走边演。前由“头公子”或“丑”角领舞开路,后由“妞”“丑”等行当穿插其间,还不时变换队形。殿后的乐队人数不多,但音乐声响亮,营造出恢弘的气势。场子秧歌是在一个固定场所演出,演出一些完整的剧目,也叫“出子”。这些“出子”多反映当地的风土人情、百姓生活。如今,昌黎男女老少已把地秧歌作为健身的主要内容,一些新“出子”如《抓赌》《争当星级文明户》等,为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赋予了更多内涵。
2.民歌
民歌是演唱艺术。昌黎民歌演唱的内容有:劳动号子、故事传说、爱情生活等几种类型。劳动号子是人们在劳动中呼喊带有音乐感的口号。渔民拉网有“渔民号子”;建筑打夯有“打夯号子”。一人领、众人和,领唱者见景生情,应和者随机应变,有时风趣诙谐,有时悲凉凄怆,曲调节奏感极强。
故事传说是把一些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编排成歌曲,内容大多为本地的人和事,如《韩湘子出家》《闯关东》等。生活类取材广泛,有的讴歌劳动场面,有的反映节日欢乐,其中还包含小商小贩的叫卖调。这类民歌曲调多变,生活气息浓郁。
3.吹歌
吹歌是吹奏艺术。吹歌主要以唢呐吹奏乐曲,伴以一个堂鼓和一副小钹,较大场面引进笙、管、笛、胡琴等民族乐器进行烘托。昌黎的吹歌艺人多是父子相传,也有是从小拜师学艺,以此作为谋生手段。
清末民初,昌黎涌现出一批颇有影响力的吹歌艺人,其中以“三头”为代表。“三头”者,即以“扔头”为艺名的顾炳珠、以“成头”为艺名的陈永成和以“立头”为艺名的吴殿奎。另有王德义、巢振东、王跃权等在当时也雄据一方,颇具影响。传统吹歌只在红白喜事、逢年过节时演奏,如今主要用于地秧歌伴奏或大型庆贺性集会活动,婚丧嫁娶则很少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