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军民融合 融合共享通道 释放发展新动能

大数据+军民融合 融合共享通道 释放发展新动能

罗文福 罗应政 《贵州日报》(2018年05月26日T12版)

随着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军民协同发展成为当前产业发展的热点。

作为我省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承载区域,近年来,贵阳经开区着力推进军民融合,推动军民两用技术协同创新,并利用发展大数据的优势,将军民人才、技术、数据等资源较好地汇集起来,呈现出军民融合产业集聚引领发展的良好态势。

走进贵阳经开区的詹阳重工生产厂房,工人们正热火朝天地工作着,一派繁忙景象。詹阳重工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主要生产液压挖掘机等工程机械,产品远销南美、中东、中亚等地。

2005年,贵阳市工业控股公司和新加坡科技动力公司共同投资组建合资企业,将国内唯一军用轮式液压挖掘机生产商——贵阳矿山机械厂更名为贵阳动力重工有限公司,由此开启军民融合、自主创新的发展新路。

“我们的产品有液压挖掘机等民用工程机械及其变形产品,也有系列军用产品,曾经制造过亚洲最大的轮胎式挖掘机。并在2015年拓展领域,开始生产应急救援产品。詹阳重工总经济师艾奇介绍,其中军用产品、应急救援产品和民用产品中的特种车辆,是詹阳重工的创新核心,每年的研发经费占公司年销售收入的4.5%以上。

从轮胎式液压挖掘机到履带式液压挖掘机,进而到针对市场适时推出特种工程车;从最初的通用设备制造到完成专业客户的“个性定制”产品,詹阳重工的创新之举从未停歇。其生产的时速100公里的多用途工程车、高速叉装车、环保混合动力挖掘机、全地形特种工程车等多款新产品,均处于国际领先之列。

贵阳经开区作为贵州省科技工业的前沿阵地,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包括航天、航空、电子信息、工程机械、应急装备等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

2016年,贵阳经开区充分利用该区业已形成的产业优势,编制了《贵阳经开区“十三五”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规划》,打通军民融合资源共享通道,释放军工产业与民用产业发展潜能。

为激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快实现转型升级,该区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为指导,从智能车间、智慧管理、互联网平台等方面着手,为军民融合企业争取到1个国家级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航天电器“精密电子元器件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2户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航天电器、西工集团)、3个省级智能制造示范项目(航天控制“伺服系统智能车间建设项目”、航天电器“精密电子元器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红林机械“航空发动机燃油附件装配试验数字化生产线建设项目”),并完成了全部规模以上军民融合企业转型升级方案的编制工作。其中,航天电器、詹阳重工、红林机械、航空电机等4家,被评选为贵阳市首批转型升级试点企业。

此外,该区正在规划建设的中小企业军民融合产业园,将以引进民参军企业为主要方向,聚焦航天、航空装备及产品,拓展船舶、兵器、核电等其他军民融合应用领域,重点针对军民融合研发创新能力提升,以此增强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高端制造产业承载能力。

经过不断探索和改革,贵阳经开区军民融合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凸显。

目前,贵阳经开区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均是依托军工企业建立,在全区的2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25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中,军民融合企业占比分别达到了75%和36%。同时,该区还积极支持配合航天十院等军工企业建立了“军民两用技术转移”“装备制造公共检测”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使得军民协同创新能力有所增强。

目前,贵阳经开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军工企业共有13家,分别隶属于航天科工、中航工业、中国航发三大军工集团,并有航天电器、贵航股份2家上市企业,主要产品为地空武器系统、航空机载设备、飞机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等;军转民企业共有5家,主要产品为汽车零部件、医疗装备、电子元器件、石油仪器、电梯、环锻件等;民参军企业有12家,除为军工企业开展协作配套外,还有工程机械、应急装备、物流装备、机械基础件等产品。这些企业的聚集,使贵阳经开区形成了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和鲜明特色。

下一步,贵阳经开区还将努力探索“互联网+”“云制造”、大数据等新型技术服务模式,推动建立军民融合网上服务平台。建立由政府引导支持,军工央企、军地院校、本省企业和行业协会参与的军民融合技术“O2O”服务模式,鼓励区内企业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大学、知名企业共建互联网在线军民融合智库,提高军民科技资源网络化共享和利用效率。

通过努力,贵阳经开区力争到2020年,全区军民融合产业总产值达到240亿元,年平均增速18%;培育新增民参军企业10-20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