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识数(四):“聚通用”建设让大数据更有价值
刘露 马琳伊 聂广平 胡洁 贵阳网络广播电视台(2018年5月30日)
大家好,欢迎收看《小马识数》,我是小马!
这两天,2018中国国际大数据博览会在贵阳隆重开幕了,因为大数据,贵州、贵阳再次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作为国内最早发展大数据的省份,短短几年,贵州、贵阳就创造了国内大数据领域的多个率先、多个第一:在全国率先建设全国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试验区,率先建成全国第一个省级政府数据集聚、共享、开放的“云上贵州”系统平台,率先设立全球第一个大数据交易所,率先制定大数据发展应用地方法规。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贵州与发达地区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为贵州后发赶超、破解难题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先天优势赋予了贵州建设大型绿色数据中心、深耕数据蓝海的基础。
数据从哪里来?
一方面,贵州积极推进政府数据公开,建成全省数据统一存储共享平台“云上贵州”,该系统汇聚政务信息5万G数据量,日均数据调用量10亿次。同时,大力发展呼叫产业,积累数据。目前,仅贵阳市的呼叫坐席就超过了10万席。此外,加大数据招商力度,已有11个国家部委、10多个行业、20余家企业集团将数据中心放到贵州。
数据放在哪里?
以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通信运营商,三大运营商一期建成投运的标准数据存储服务器承载能力就达16万台,此外,富士康、华为、苹果、腾讯等知名互联网企业也都将重要的数据放在了这里。除了商业上的考量,不得不说贵州、贵阳的确实是一块能让大数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风水宝地”。
数据该怎么使用?
但光有数据只是成功的一个基础,贵州省、贵阳市清晰的认识到,大数据的价值在于应用,其发展最核心的是数据“聚、通、用”,特别是政府数据的共享和开放,将最有价值的数据聚合、融通在一起,打通信息孤岛、拆掉信息烟囱,我们的优势才能变为胜势。
目前,贵阳市十多个领域、50余万条的政府数据已面向社会开放,初步发挥了“让大家少跑腿,甚至不跑腿”的效用。
一个筑民生App,把教育、公积金中心、民政等15个部门,合作商业企业21家,为市民提供162项服务。
联合惩戒系统通过共享交换平台从法院获取到7万多条失信被执行人信息,市住建、工商局、国土等36个单位可以同时拦截失信被执行人的业务办理,得到了最高法院的高度肯定,明确以贵阳模式在全国推广。
大数据精准帮扶平台,通过数据共享交换整合扶贫、民政、卫计、人社、住建、残联、统计、国土等各行业数据,实现全市扶贫信息资源融合共享。数据库已累计汇聚数据691.3万条,成为全省第一批大数据应用26个典型示范项目之一。
数据的聚通用,不仅能够出现更多的服务于大众的数据产品,还能产生新的商业模式,使产业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形成更强大的支撑。
而大数据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则催生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转型。贵阳全力推进数字经济加速发展,扎实推进“千企引进”“千企改造”和“万企融合”。如“大数据+工业”,贵阳海信等5家企业成为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企业;建设了贵州工业云平台,利用大数据为全省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如“大数据+服务业”,2017年,贵阳市在线旅游达到2195.83万人次、增长43.9%;再比如,“大数据+农业”,贵农网构建了集电商、金融、物流于一体的农村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修文县则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和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
作为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省、贵阳市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激情和干劲探索着一个又一个未知的领域,创新、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先行示范的模式和办法;并努力用大数据支撑实体经济的发展,支撑老百姓的民生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