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

■ 故事

管理方便销路不愁 种植户过上好日子

香巴湖村是县级贫困村,64岁的黄庭祥曾是村里的贫困户,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家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种猕猴桃。

“种了30多年了,都是成熟了以后挑到县里去卖。”黄庭祥说,过去家里的猕猴桃产量不大,收成最好时,也只能赚1000多块钱,养活一家老小都不够,家里的孩子大一点就都出去打工谋生了。

好日子,从去年开始。“12亩地产的猕猴桃,赚了12000多块钱。”黄庭祥乐滋滋地说。

在香巴湖村,像黄庭祥一样靠猕猴桃增收致富的农户一共有32户,周珍品是其中的种植大户。

55岁的周珍品是村里公认的“能人”。从部队转业后,他跑过运输,开过木材厂。2012年,他把跑运输的车全卖了,拿出多年的积蓄,还在银行贷了款,承包了800亩地,种起了猕猴桃。“真是把全部家底都押进去了。”周珍品说。

猕猴桃三年才挂果,这三年,由于技术方面不成熟,周珍品都是靠摸索。虽然也有专家来指导,但对土地酸碱度、气候、虫害防治等,他心里都没底。好不容易熬到猕猴桃挂了果,又愁起了销路。

“全靠自己跑,云南、四川、重庆、广东,在外面跑了三个多月,到处推销。”周珍品说,他吃惯了苦,在外面跑不怕累,可是因为市场不透明、自己人脉有限,加上市场波动,一直没能谈个好价钱,感到很憋屈,“明明每斤值六块钱的货,却只能卖出三块多。”

改变发生在去年,修文县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开始对香巴湖村的猕猴桃进行统一管理、统一收购,也是从这时候开始,大数据走进了香巴湖村。

“地里居然要装摄像头,还有些稀奇的设备立在地里,公司的技术人员还要教我们用电脑。”周珍品说,当时觉得很稀奇,不知道这些城里人用的“高科技”能干啥。

“现在会用了,才知道这些东西真厉害。”周珍品说,电脑会采集土壤、空气、树苗的相关数据,然后进行分析,并给出管理和调整的方法,他坐在电脑前就能管理猕猴桃,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劳作没有以前辛苦,关键是该怎么种心里有数,今年挂果的猕猴桃品质也明显好了很多。”

周珍品算了一笔账,自从采用了大数据手段,他家猕猴桃的生产成本降低20%,产量反而提高了30%。

除了不用再担心生产,销售问题也通过大数据得到解决。“公司可以根据采集的数据,实时了解猕猴桃的挂果和成熟情况,然后就会发来订单,我坐在家里就能把猕猴桃卖出去。”周珍品说,公司按照合同保底价格和猕猴桃的品质收购,去年他以每斤六元的价格卖了20多万斤猕猴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