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产业有了大数据之魂
贵州雅光电子公司是我国车用桥式整流器的领军企业,2015年,当他们谋划进军国际市场时,来评估的法国专家却摇着头走了。原来,无论从优品率还是稳定性方面,雅光电子的二极管都缺乏可靠的技术控制。
“要让生产设备更聪明、更灵巧、更干净,就必须用大数据增加它们的经验值。”雅光电子经理部经理彭绍波说,2016年,该公司与贵州航天云网合作,通过“大数据+智能制造”建成了一条高端汽车主机配套智能化生产线,可以对生产数据进行实时监测、自动调节、存储分析,确保设备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有了大数据的支撑,设备有了“魂”,生产有了“谱”。雅光电子车用整流二极管的优品率从之前的62%提高到了95%,产线人员减少了68%,法国、德国等世界知名企业的订单也纷纷涌来。彭绍波感慨道:“每个设备在生产中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过去都白白浪费了。如今把它们利用起来,才知道大数据能产生多大的价值!”
大数据对贵州传统产业的脱胎换骨的改造可不仅是雅光一家。“我们的优势就是在于贵州是国家的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无论政府官员还是企业家,在大数据的理念和知识储备方面都走在前面,这让我们推动企业整体登云的工作进展十分顺利,甚至比一些发达的省份还要迅速。”贵州航天云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灵运说。
据贵州省经信委提供的数字,贵州工业云平台今年已联网接入1208余台工业设备,24位专家,汇聚了143款管理和工程软件、24896项专利、35834项标准、231个大数据及智能制造解决方案、131个案例,113家国内优强大数据企业,为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指导和支撑。
工业上了“云”,农业也要插上翅膀。贵州农业底子薄,乡村建设弱,村民致富难,如何能在乡村振兴中实现“低开高走”?答案逐渐清晰——用贵州在大数据产业上的优势破解乡村建设中的困难和不足,推动两者在融合中发生聚变,“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
在贵阳市修文县,269个果园都拥有了一个终身唯一的身份证码,实现历史用肥用药、农事活动、气候信息、灾害等数据全部可追溯。“现在地里都装上了摄像头,在家里用电脑就能看到果园的状况,还能远程调整空气湿度和土壤酸碱度。该怎么种心里有数了,今年挂果的猕猴桃品质明显好很多。”村民周品珍兴致勃勃地告诉大家,“以前不懂城里人用的高科技能干啥,现在会用了才知道,这些东西真是厉害!”
通过大数据技术,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转变成工业化的生产模式,初步实现了农业生产管理的精准化。目前,“修文猕猴桃大数据平台”已覆盖全县5.1万亩果园,每亩产量提高20%、增收510元。
“要推动大数据与各行各业各领域深度融合,扎实推进‘千企引进’‘千企改造’和‘万企融合’,加快大数据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以大数据助力结构调整、‘黔货出山’,加快大数据与乡村振兴的融合,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在4月初召开的调研大数据企业座谈会上,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这样要求。
从以智能制造、区块链为代表的工业转型,到以数字农业、产销对接为特点的农业产业升级,再到全域旅游、智慧健康、共享经济等服务业新模式,大数据已经成为贵州转型升级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