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方向 一以贯之
一组数字,见证了贵州发展大数据产业的骄人业绩:
2013年,贵州大数据相关企业不足1000家,如今有8949家。
2013年,贵州数据中心起步家底是约12万台服务器,到2020年,贵安新区将建成200万台服务器的绿色数据中心。
“大力弘扬新时代贵州精神,深化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通过拼搏创新、苦干实干,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推动贵州大数据发展跃上新台阶。”省委主要领导的话语十分坚定。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全力推动数字经济和大数据产业发展跃上新台阶,贵州旗帜鲜明提出“144”发展思路。
——一以贯之坚定不移推进大数据战略行动向纵深发展。
2017年,贵州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6.3%,成为工业经济的第二大增长点。大数据产业规模总量超过1100亿元。大数据让贵州发展新动能不断涌现。
贵州牢牢将大数据战略行动作为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重要抓手。第一个出台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和意见,第一个在省会城市打造“中国数谷”……一个个第一,一次次突破,见证着贵州把大数据这面旗举得更高,把大数据这块牌子擦得更亮,把大数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发挥得更好,推动大数据发展跃上新台阶,在新时代实现新的更大作为。
——强化对现有大数据企业的支持力度、强化对大数据企业的招商力度、强化对与大数据融合高科技领域企业的招商力度、强化对大数据等高科技领域人才的引进力度。四个强化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目前,全球前十互联网企业有8家在中国发展,其中7家落户贵州。贵州在阿里巴巴发布的全国大学生流入地排行榜中位居第7,大数据引发“贵漂”热。
——加快大数据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加快大数据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加快大数据与服务民生的融合,加快大数据与社会治理的融合。四个融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细节彰显格局。2017年12月底,全省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万企融合大行动”,目前已经动员4738家企业参加。数据显示,贵州两化融合指数从2014年31.9上升到2017年43.3。
举措实在 好戏连连
党的十九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把大数据战略行动做实做深,采取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推动大数据兴业、优政、惠民。
一个个具体实践在大数据蓝海掀起朵朵浪花,11项重大工作串起贵州大数据发展澎湃波涛。
组建大数据发展领域的省属大型国有企业。2017年12月,贵州在全国率先成立由省级政府组建的大数据方面省属国有大一型企业,云上贵州大数据(集团)有限公司破土。
着力为大数据企业健康发展排忧解难。两家“独角兽”企业贵阳货车帮、江苏满运战略合并。与美国高通公司总裁进行会谈,积极推进华芯通服务器芯片项目。
积极引进国外知名大数据企业。苹果iCloud云服务项目落地贵州。目前,已有25家世界级及国内500强企业落户贵州。
着力招引高科技企业。省委、省政府将2018年作为产业大招商突破年,着力“强链、补链、延链”,贵州大数据产业生态圈逐步形成。
打造“智力收割机”。解决人才不足问题,运用大数据、“互联网+”打造没有围墙的科研院所。“云上贵州(班加罗尔)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在印度扎根开枝。
加强大数据人才培养。贵州财经大学大数据统计学院、贵州理工大学阿里巴巴学院、贵州电子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华为大数据学院、清华大学大数据研究生贵州班成为人才培养坚实摇篮。
推进精准扶贫大数据应用。“精准扶贫云”,打通17个部门和单位数据,实现精准管理。“国土资源云”与“扶贫云”融合,精准掌握和调度易地扶贫搬迁等重点工程。
以大数据助力教育扶贫。在全国率先推动“扶贫云”与“教育云”融合,实现“贫困家庭子女高中、大专院校免学费的零申请、零证明、零跑腿”。
推进医疗大数据应用。贵州“医疗健康云”联通全省199家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实现“一窗式”预约挂号,成为国内首家以省为单位的统一预约挂号平台。截至目前已开展远程影像诊断48500多例。
以大数据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实施“千企引进”“千企改造”工程、大数据+产业深度融合行动计划、“万企融合”大行动。“贵州工业云”、贵阳“航天电器柔性智能制造车间”获广泛认可。
加强大数据标准建设。2018年4月,国家标准委同意贵州省建设国家技术标准(贵州大数据)创新基地,贵州成为全国首个获批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