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集中采访 雄安与贵阳:让大数据识别技术融入生活
黄蓓 马乾松 贵阳网络广播电视台(2018年5月13日)
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大数据识别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人们的生活当中。今天的7+1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集中采访,记者将带您分别去河北雄安新区和贵阳,看看两地在积极探索运用大数据识别技术打造智慧城市的做法。
【记者黄蓓:如何建设一座智慧加生态的城市,雄安有它自己的一套办法,采取的措施也是相当给力,用大数据来种树——大数据是怎样种树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看看。】
在雄安新区容城县平王乡保津公路两侧,记者看到,这里的每棵树上都挂着一个带有二维码的小标牌。扫描树上的二维码,就可以看到这棵树的相关信息,高度、直径、生长年份一目了然。据介绍,这个二维码链接的是雄安森林大数据系统,通过它可查询苗木的树种、胸径、冠幅、产地、种植位置、栽培、检查、管护等信息,让大数据识别技术应用到植树造林中。
【雄安新区植树造林部技术负责人刘国阳:为打造千年秀林,确保雄安质量,雄安新区组织了雄安森林大数据平台的研发。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科技手段,使得每棵苗木都有了专属自己的身份证。通过这个身份证(也就是我们说的二维码铭牌),实现了从苗圃出圃到现场栽植到后期养护的整个生命周期的过程养护管理。】
“千年秀林”工程是雄安新区建设森林城市,实现新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它将成为城市组团之间的重要生态缓冲区和生态福利共享区,值得一提的是,“千年秀林”工程以每天造林十万棵树的速度播撒绿色。
【雄安新区植树造林部技术负责人刘国阳: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约700株的栽植,预计2018年底将会完成11万亩1100万株的栽植计划。】
通过大数据识别技术,雄安新区将每棵树的种植、管护、成长进行可追溯全生命周期监管。在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贵阳,这里大数据识别技术的应用,也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智慧”。2016年9月,贵阳市公安局块数据指挥中心项目成功落地,并建设了人像识别管理系统项目,使大数据在公安领域得到实战应用。该人脸识别系统具有信息编码数据量小、识别速度快、数据采集手续简单、安全性高等优点,目前已应用于公安、金融、智慧小区等领域。
【市公安局指挥中心110报警服务台主任徐燕:都匀发生了一起持刀抢劫的案件,当时给我们通报了这个警情以后,他们把相关的数据也传给了我们,我们在贵阳市的各个出城卡口把这个警情通报后,才30分钟就把嫌疑人给抓获了,这个在过去我们想都不敢想,不会这么快。】
对于长期战斗在刑侦一线的公安民警来说,人像大数据系统的运用,大大改变了传统的侦查办案方式,可以更加迅速快捷地获取犯罪嫌疑人的相关信息,快速抓获犯罪嫌疑人。
2017年8月16日,市公安局刑侦支队通过人像识别系统,在云岩区延安巷某网吧内抓拍到一名疑似在逃人员,经反复比对,确定此人系2017年5月因抢劫被遵义市红花岗分局网上追逃的嫌疑人马某,并成功将马某抓获归案。
【贵阳市公安局刑侦民警张懿:运用了人像大数据这个体系后,贵阳市在刑侦打击破案方面,2017年总共抓获犯罪嫌疑人800余名,其中全国追逃的在逃人员66名。春节期间,我们运用人像大数据这个系统总共抓获了9名在逃人员。】
创新运用大数据手段,打击防控盗窃案件全力提升群众安全感,贵阳公安连续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建成全国第一家“块数据指挥中心”,被授牌为全国第一家大数据及网络安全示范试点城市,也是全国第一个“两抢”“命案”和“八类案件”破案率均达到90%以上的省会城市。下一步,贵阳将不断完善平台载体,充分挖掘大数据智能化商用、政用和民用价值,让智慧生活更加利民便民惠民,相信经过不懈努力,贵阳大数据发展一定能够迈向更高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