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装备制造 推动企业转型 重塑制造新优势

大数据+装备制造 推动企业转型 重塑制造新优势

罗文福 罗应政 《贵州日报》(2018年05月26日T12版)

作为全省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贵阳经开区装备制造业在全省占比达1/6,但存在集聚度不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如何依托大数据为辖区装备制造业提供技术创新平台和快速制造服务,是经开区长期以来思考的问题。

走进贵阳海信电子有限公司,工业化气息扑面而来,在全新的平板电视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自动运输小车AGV忙碌运输着原材料,智能化生产线上平面关节型机器人、自动翻转机器人、PCBI精密及重型装配机器人、视觉传感器不停的忙碌着……

成立于1997年的贵阳海信,是由海信集团有限公司上市子公司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与贵阳市工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合资组建的股份制企业。

“作为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的企业,贵阳海信将大数据与智能设备相结合,不断促进制造智能化,提高效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贵阳海信党委书记温洪刚说,从2014年开始贵阳海信就推进了工厂车间信息化再造、智能化升级。2016年,在贵阳加快推进“千企改造”过程中,贵阳海信又实施“超大屏幕ULED产业化项目”,加快推动“大数据智能制造”,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厂车间信息化再造6000万元,我们建立了以ERP(企业资源计划)、SCM(软件配置管理)为核心的信息化系统,引入近30台智能机器人,升级改造11条生产线,并形成了65英寸平面及曲面电视的生产能力。”温洪刚说,通过智能化生产线的改造,我们的员工总数从1000人左右减少到500人左右,但生产效率却增长了108.28%,产品不良率下降了27.56%,人工成本节约了5000万元,实现了生产质量效率双提升。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年产量5万台彩电的小型企业,经过20年的努力,成为如今拥有3座现代化厂房、3条整机生产线、3条模组生产线、3条基板生产线、3条SMT贴片线,具备32-65英寸大屏幕液晶平板全系列产品的生产能力,产品远销中西部十多个省区。下一步,贵阳海信将在“大数据+工业”深度融合领域不断发展,并申报国家级的“智能制造专项”和“绿色制造专项”。

30多台定位精准、性能可靠的机器人从绕线、校直、工序检测等程序有条不紊的进行组装焊接成型,在航天电器定位精准、性能可靠的机器车间,谈到生产线自动化改造前后的变化,航天电器副总经理张旺说,没有使用自动化设备之前,60余名员工每天加班加点生产麻花针合件不到200万件,较低的生产效率造成了订单交付周期拉长,时间成本加大,同时因手工制造带来的瑕疵使得产品质量问题难以保证。

2010年,航天电器在经开区的帮助下,集结技术人员成立自动化工程部,开始着手非标自动化、半自动化工装的研制。首次投入使用的工装便受到市场好评。

“目前,公司自主研发生产装配机器人80余种,自动化、半自动化设备441台,配合各类数控加工中心,初步形成了数控加工设备与机器人大规模协同的数字化车间。”张旺说。

装备智造“领舞”转型升级,贵阳经开区的装备制造产业呈现全面开花之势。近年来,贵阳经开区加快构建智能制造服务体系、产业链条和人才高地,积极打造国家智能制造基地。其中,2016年6月,贵阳海信的“智能电视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入选工信部智能制造示范点,成为全国电视生产行业唯一一个智能制造示范点项目;航天电器公司的“精密电子元器件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入选工信部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成为贵州省唯一一个国家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航天电器公司的“一种具有绞线式弹性插针的电连接器”和“一种绞线式弹性插针”分别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和贵州省专利金奖;贵州航天凯山石油仪器有限公司、詹阳重工、航天电器、贵阳险峰机床有限责任公司等4个企业科技项目获2017年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詹阳重工成为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