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3 海洋生物环境分区

2.7.3 海洋生物环境分区

海洋生物环境中对于海洋生物具有极大影响的诸多生态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具有“成带”或“层化”现象,因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环境区域。根据海洋生物的栖居环境,海洋环境在垂向上可分为水层区(或海水区)和底层区(或底栖区),同时在水平向又可以分为若干个区带,如图2-26所示。

图2-26 海洋环境生物区带示意图

1)水层区(海水区)

水层区在水平方向分为浅海区和大洋区两部分:

(1)浅海区指大陆架海域,包括潮间带和潮下带。

潮间带是指从高潮时浪花可以溅到的岸线至退潮时水面以上的地带。它是陆地与海洋之间一个狭长的过渡带。潮间带空间的大小决定于潮汐类型和潮间带海底的地形。在潮间带,水体周期性发生涨落现象,海底因此相应地被淹没或暴露在空气之中,环境分带明显,光照、温度、干旱等环境因素变化强烈。只有对上述环境因素变化具有极强适应能力的海洋生物才能在此区带内生活。潮间带具体还可划分为:潮上带是高潮时浪花能飞溅到的地带;高潮带是指由大潮高潮线至小潮高潮线之间的地;中潮带是指从小潮高潮线至小潮低潮线之间的地带;低潮带是指从小潮低潮线至基准面之间的地带。

潮下带为浅海海域。水层部分最大深度一般不超过200 m,离岸宽度变化很大,平均为80 km;海底地形较为平坦,坡度较小,以大陆缘为外界。

(2)大洋区包括大陆架以外的全部海洋区域。水层部分从垂直方向可分为:海洋上层,水层深度为0~200 m;海洋中层,水层深度为200~1 000 m;海洋深层,水层深度为1000~4000 m;海洋深渊层,水层深度为4 000~6 000 m;海洋超深渊层,水层深度为6000~10000 m。

2)底层区(底栖区)

海底作为海洋生物生存环境,其生态效应主要取决于海底地形、底质类型和海底以上水层的深度及其所具有的理化性质。

海底地形是相当复杂的,大陆架、大陆坡、海盆、海沟、大洋中脊形态各异,条件迥异,对生物影响各不相同,特别是“海底热泉”在局部海底及其附近水域内形成一个特殊的高温区,其温度可高达300~400℃,与此高温黑暗环境相适应的海洋生物群落就很特殊。它们赖以生存的生活能源并非来自必须依靠光合作用的海洋植物所产生,而是依靠硫化微生物的生产来启动生态系统的能流运转。

底质类型也是各不相同。生物遗体和有机沉积物遍布于全部海洋的海底。总的说来,底栖生物遗体之量较浮游生物多;但大陆架的外缘及孤立的海底高地上,浮游生物的遗体却构成沉积物的主体。潮间带和陆架海底沉积物中同样含有一些浮游生物的遗体、底栖生物的骨骼或外壳,局部区域会出现几乎由软体动物贝壳堆成的海底底质。深海大洋海底沉积物可能以有机物为主,也可能以无机物为主。前者称为软泥,后者称为红黏土。大洋海底沉积物的结构可分为三种主要类型:①生物遗体及有机物含量少于30%、以无机物质为主体的红黏土;②生物遗体及有机物含量超过30%、以浮游植物(硅藻)和含有硅质结构的浮游动物遗体及有机物为主的硅藻软泥;③由有孔虫骨骼、球房虫、颗石藻等组成的钙质软泥。

底层部分从水平方向,根据海底地形和所处深度可分为:

(1)陆架海底,包括陆海交界的潮间带海底,并由此延伸到水深200 m的海底。

(2)半深海底,与大陆缘相连接的大陆斜坡,所处水深从200 m急剧下降到2 000~3000 m。

(3)深海海底,由大陆斜坡继续向深层倾斜,转而形成大陆隆、深海平原和洋中嵴及其特有的“热泉”海底。海底所处深度在2000(3000)~6000 m。

(4)深渊海底,包括部分深海平原和更深的海沟。海底所处深度在6 000 m以下直至10 000 m以上的沟底。

不同海洋生物环境孕育着不同生活习性的海洋生物物种。生活习性相近的各种海洋生物共同生活在尺度不同、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海洋环境区域内。图2-27给出了海洋生物环境的系统分布。在各个特定的海洋生物环境区域之间,海洋理、化诸因子通过海水运动而相互影响,生物种群之间也有相互渗透、混合、交换,从而形成了巨大的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生物之间则通过食物网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持续发展,同时为人类创造了丰富又宝贵的海洋生物资源。

图2-27 海洋环境分区系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