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1 基本概念
咸潮是一种发生在内陆淡水河流与海水交界地域的水文现象。每月农历初一和十五,海水涨潮,海洋大陆架高盐水团沿着河口的潮汐通道向上推进。当流入大海的淡水河流量不足时,就会发生海水倒灌,咸淡水混合造成河道水体变咸,河水咸度超过供水水源咸度上限250 mg/L,这就是咸潮。
咸潮的强度主要受河流流量和潮水上涨幅度的影响。冬末春初上游来水量减少,江河水位下降,受潮汐影响,海水沿河口上溯,造成内河水体含盐量升高变咸。咸潮的严重程度,以每升水所含氯化物浓度(简称“度”)来衡量。
咸潮灾害一般在枯季大潮期间发生,即每年十月至翌年三月之间出现在河海交汇处,如长三角、珠三角周边地区。咸潮影响城镇供水和工农业生产,给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很大不便和影响。据水利部资料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三角地区频频遭遇咸潮侵袭,咸潮的危害日益加剧。尤其是近几年由于气候与水文的变化,加上人类活动的干预及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叠加作用,导致咸潮发生的频率有加密趋势,波及的范围和危害的程度也呈现不断扩大态势。
从1999年开始有报道广州水源受咸潮入侵影响以来,近年冬季咸潮灾害频繁侵袭珠江三角洲的近河口地区,造成该地区生活和生产用水困难,受影响人口达1 500万人。2004年9月中旬咸潮便早早地侵袭到广州市番禺区的海鸥岛(距珠江虎门河口上游约20 km),10月大潮期间测得最大盐度高达1.08%,已大大超过盐度0.3%的灌溉用水的盐度标准,往常这种盐度的咸水在这个季节一般只在虎门外的伶仃洋中活动。在珠江主要泄洪的磨刀门水道,在距磨刀门河口上游约50 km的中山市全禄水厂,2004年10月8日测到最高咸度达900 mg/L,2004年初曾测到3 500 mg/L的咸度。
2009年,珠江三角洲和长江口均多次遭遇咸潮入侵。10月以来,广东省西江、北江三角洲遭遇了4次严重的咸潮袭击。其间,西江下游磨刀门水道的珠海平岗泵站最大含氯度达3820mg/L,其中最长连续8天含氯度超过250mg/L,珠海、中山、澳门供水受到较大影响;东江三角洲的咸潮上溯已经影响到东江北干流的新塘水厂及东江南支流的东莞第二水厂。截至12月7日,东莞第二水厂取水点最大含氯度达650mg/L。上海市宝钢水库取水口共发生咸潮入侵12次。上半年冬春季咸潮入侵发生在1—4月,共7次,平均持续5.2天;下半年秋冬季咸潮入侵出现在10—12月,共5次,平均持续5天。其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严重的咸潮入侵过程出现在2月12—22日,持续9.7天,2月17日最大含氯度达1 334 m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