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 海冰分布规律
在世界范围内,海冰是极地和高纬度海域所特有的海洋灾害。在北半球,海冰所在的范围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以3—4月最大,此后便开始缩小,到8—9月最小。北冰洋几乎终年被冰覆盖,冬季(2月)约覆盖洋面的84%,夏季(9月)覆盖率也有54%。大西洋与北冰洋畅通,在格陵兰南部及戴维斯海峡和纽芬兰的东南部都有海冰的踪迹,其中格陵兰和纽芬兰附近是北半球冰山最活跃的海区。南极洲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冰库,全球冰雪总量的90%以上储藏在这里。
我国海冰主要分布在渤海和黄海北部,如图3-9所示。冬季我国受亚洲大陆高压控制,盛行偏北大风。寒潮或强冷空气入侵时,伴随着大风、降温和降雪等过程,渤海和黄海北部近岸海域开始结冰。特别是强寒潮爆发和持续时,海冰覆盖面积迅速扩大,冰厚增加。次年春季海冰逐渐融化,直至消失。
图3-9 2018年1月28日海冰覆盖范围
每年冬天海冰最早出现的日期称为初冰日,次年海冰最终消失的日期称为终冰日,其间称为结冰期或冰期。渤海和黄海北部的冰期为3~4个月,其中以辽东湾冰期最长,黄海北部和渤海湾次之,莱州湾冰期最短。每年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渤海和黄海北部的海水结冰从沿岸浅水海域开始,逐渐向深海扩展。次年2月下旬至3月中旬,海冰自海里向近岸海域逐渐消失。盛冰期,渤海和黄海北部沿岸固定冰的宽度多在0.2~2 km,个别河口和浅滩区可达5~10 km。除辽东湾外,渤海和黄海北部流冰外缘线大致沿10~15 m等深线分布。
辽东湾一般东岸冰重,西岸冰轻。沿岸固定冰严重区域是葫芦岛至营口一线以北。该区一般年份的冰平均宽度为5 km左右,最大宽度在大凌河附近,宽度可达10 km以上,平均冰厚70cm左右,最大冰厚近1m,堆积高度可达5 m以上,如在双台子河口附近可达这个数值。
渤海湾一般地西岸和南岸冰重,北岸相对冰轻,沿岸一般年份只有少量的固定冰,宽度为0.1~0.3 km,而在个别河口、浅滩处(如曹妃甸)固定冰宽度为1.5~2.5 km、平均厚度为20 cm左右,最大冰厚为50 cm左右。
莱州湾一般年份仅在河口附近出现固定冰,沿岸大部分区域的冰堆积现象很轻,一般年份只在个别河口、浅滩处有堆积冰,高度不足1 m,最大达2 m。黄河口附近堆积严重,偏重冰年堆积高度可达1~3 m,重冰年份可达4 m以上。
一般的年份,岸边冰重,海中冰轻。在冰情特重的年份,整个渤海几乎被浮冰所盖,主要有记录的冰年有1936年、1947年、1957年、1969年、1977年等。1969年2—3月,渤海发生百年不遇的大冰封灾害,整个渤海被几十厘米至一两米,甚至几米厚的坚冰封堵了50天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