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2 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

6.4.2 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

图6-12 海水入侵示意图

人为超量开采地下水造成水动力平衡的破坏,发生海水入侵,海水入侵恶化淡水水质,影响生态环境。地质、构造、岩性、含水层渗透性、含水层补给条件、含水层在海底方向上的延伸状况、大气降水等这些因素对海水入侵的方式、途径、地点和速度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多,需水量急剧增加,当有限的地表淡水资源无法满足需要时,大量开采地下水必然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首选途径,长期过量、掠夺性地开采地下水,严重破坏了沿海地区原有地下咸淡水之间的动态平衡,造成了海水入侵(图6-12)。因此,人为因素成为海水入侵持续发生的诱发因素,受海水入侵影响的地下水其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含盐量增多,间接造成了淡水资源短缺,同时也是环境发展的不利因素,影响人体健康。抽取受海水入侵影响的地下水进行农田灌溉,水分蒸发和排放后,地表和土壤中积聚盐分,降低土壤肥力,影响土壤的通透性,导致和诱发土壤盐渍化。

在国内,首先于1964年在大连市发现海水入侵,自然入侵面积仅4 km3,此后随着地下水开采量的逐渐增加,海水入侵面积已从20世纪70年代的121 km3上升到1994年枯水期的496.1 km3,此后仍然逐渐扩大。20世纪70年代后期,又在莱州湾发现海水入侵。中国科学院地质所、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所和中国地质大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等单位先后对莱州湾海水入侵进行了研究。进入20世纪80年代,海水入侵现象又发现多处,且海水入侵范围逐渐扩大、入侵速度逐年加快、危害越来越严重。

我国海水入侵严重地区主要分布在渤海、黄海沿岸。渤海沿岸海水入侵区主要分布在辽宁省营口市、盘锦市、锦州市和葫芦岛市,河北省秦皇岛市、唐山市、黄骅市,山东省滨州市、莱州湾沿岸,海水入侵区一般距岸20~30 km。黄海沿岸海水入侵区主要分布在辽宁省丹东市、山东省威海市、江苏省连云港市和盐城市滨海地区,海水入侵距离一般在距岸10 km以内,其中以山东半岛的莱州湾地区海水入侵最为严重。海水入侵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土壤盐碱化(图6-13)。截至1995年年底,莱州湾地区海(咸)水入侵面积达到974.6 km2,据不完全统计,已有40万人吃水困难、8 000余眼农用机井报废、60多万亩耕地丧失灌溉能力、粮食每年减产3亿kg、工业产值每年损失4亿元。东海、南海沿岸海水入侵范围小,一般在距岸2 km以内。东海沿岸海水入侵区主要分布在浙江省温州市、台州市和福建省宁德市、福州市长乐区、泉州市、漳浦市。

图6-13 辽宁省锦州市某地土壤盐渍化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