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1 湿地滩涂缩减
滩涂就是潮滩,为高潮淹没、落潮出露之所,与潮间带含义相当,但其物质运动与潮上带和潮下带密切联系。潮上带上界为罕见的大潮漫滩所能及之处,在上海市和中国的许多其他地方,潮滩已为海堤所限,几无潮上带可言。潮下带在长江口约与-10 m水深、最大混浊带的外界相当。在混浊带内,沉积物频繁再悬浮,随潮往复。湿地是水和陆地的过渡地带,与森林、海洋同为地球上的三大生态系统,分布广泛;按拉莫萨尔湿地公约,其下限为水下-6 m,河口湿地是它的一种类型。
中国滨海湿地主要分布于沿海11个省区和港澳台地区。海域沿岸约有1 500多条大中河流入海,形成浅海滩涂生态系统、河口湾生态系统、海岸湿地生态系统、红树林生态系统、珊瑚礁生态系统、海岛生态系统等六大类30多个类型。
湿地的消失有自然变迁的原因,但更多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围湖、围海、造田,加上泥沙淤积,使长江中下游丧失大面积的湖泊。20世纪80年代以来,沿海地区填海造陆形成热潮,沿海滩涂被大量挤占用来种地或搞地产开发。我国沿海地区累计已丧失滨海滩涂湿地约119万公顷,又因经济建设占用湿地约100万公顷,也就是说,相当于沿海湿地总面积的50%被“吃”掉了。
全国围垦湖泊面积达130万公顷以上,由于围垦湖泊而失去调蓄容积350亿m3以上,超过了我国现今五大淡水湖面积之和,因围垦而消亡的天然湖泊近1 000个。一些水利工程的修建隔断了自然河流与湖沼等湿地水体之间的天然联系,导致湿地水文变化,功能下降,湿地消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仅长江流域就修建了近4.6万座水坝、7千多座涵闸,但由于缺乏规划和措施,造成中下游大部分湖泊与江河隔断,长江的鱼、蟹、鳗苗种不能进入湖泊,湖区的鱼不能溯江产卵繁殖,使水产资源大大下降。而缺水则是目前我国湿地所面临的一个共同的难题。比如,扎龙湿地所在的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年降水量400 mm,年蒸发量却高达1 100 mm,外部来水的多少决定着扎龙的兴衰。前些年,为了满足防洪、灌溉需要,在乌裕尔河中上游相继建起60多座水库,截流了大部分河水,使地处下游的扎龙湿地来水量大为减少,每年仅有1亿m3水流入湿地,与年需水量4亿m3相距甚远。水少了,湿地在一天天缩小、干涸。如今,扎龙湿地西部严重荒漠化,南部、北部缺水地区也严重沙化、盐碱化,部分中小湖泊干涸见底,部分沼泽变成干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