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 我国风暴潮灾害概述

3.1.4 我国风暴潮灾害概述

我国也是易受风暴潮灾害影响的国家。1922年8月2日,一次强台风风暴潮袭击汕头地区,造成特大风暴潮灾害,据《中国风暴潮概况及其预报》记载,本次风暴潮造成有7万余人丧生,无数人流离失所,这是20世纪以来我国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风暴潮灾害,当时台风强度超过12级,造成增水达3.5 m。1956年8月2日,正值朔望大潮期间,在浙江杭州湾引发特大风暴潮,在乍浦站测得最大增水值达4.57 m,创全球风暴潮的最大增水值记录。1990年4月5日发生在渤海的一次温带风暴潮,海水涌入内陆近30 km,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渤海沿岸最大的一次潮灾。

表3-4给出了1949—2018年我国(除台湾地区)特大台风风暴潮灾害及对应损失的统计结果。20世纪70年代中期加强了风暴潮的预报警报,潮灾中人员伤亡大大减少了,但是,由于沿海地区人口和经济的迅速发展,风暴潮灾害的经济损失呈明显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中期,风暴潮的年经济损失高达几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以上。风暴潮灾害不仅居我国海洋灾害之首,也已成为威胁沿海经济发展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表3-4 我国(除台湾地区)特大台风风暴潮灾害(1949—2018年)

(续表)

(续表)

1)中国风暴潮灾害时间空间变化特征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情况。根据我国公元前48年到公元1946年这一漫长岁月的统计资料,分析各朝代风暴潮灾害发生的次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国共发生了576次风暴潮灾害。20世纪死亡万人以上的风暴潮灾害事件共有5次,最严重的是1922年8月2日广东汕头的特大风暴潮灾害。150多千米的海堤被悉数冲毁,海水入侵内陆达15 km,汕头、惠来、揭阳等多个县市受到影响。有户籍可查的,死亡7万余人。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情况。根据1949—2007年的统计资料,共发生黄色以上级别的台风风暴潮217次、橙色以上级别的118次,黄色以上级别温带风暴潮63次、橙色以上级别的12次。我国沿海风暴潮灾害的风险程度无论是中国沿海还是四大海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都随时间推移而呈上升趋势,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台风加强,风暴潮灾害也明显加重,东海区在四个海区中上升趋势最明显。

(3)风暴潮灾害月际变化特征。对于台风风暴潮,根据历史统计资料,我国台风生成的时间一年四季都有,但是以7—10月为盛季,其中8—9月最多,约占生成台风的40%。登陆的台风也多集中在7—9月,这三个月登陆台风数量约占总数的77.6%。从统计数据看,灾害性风暴潮的多发期基本与台风的多发期同步。

灾害性温带风暴潮的月际变化特征也非常明显。每年4月、10月正值春秋过渡季节,冷暖空气频繁活跃在我国北方海域,温带气旋、强冷空气频繁发生,根据统计资料,发现1950—2007年达到橙色以上的灾害性温带风暴潮有12次,其中3次发生在4月,4次发生在10月。由此可见温带风暴潮灾害的多发月为每年4月、10月。

(4)风暴潮灾害空间变化特征。我国海岸线长达18 000 km,南北纵跨温、热两带,风暴潮灾害可遍布各个沿海地区,但灾害的发生频率、严重程度都大不相同。渤、黄海沿岸由于处在纬度相对较高的地区,主要以温带风暴潮灾害为主,偶有台风风暴潮灾害发生,东南沿海则主要是台风风暴潮灾害。

全国来看,成灾率较高、灾害较严重的岸段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岸段:渤海湾至莱州湾沿岸;江苏省小洋河口至浙江省中部(包括长江口、杭州湾);福建宁德至闽江口沿岸;台湾岛;广东汕头至珠江口;雷州半岛东岸;海南岛东北部沿海。以上地区包括了天津、上海、宁波、温州、台州、福州、汕头、广州、湛江及海口等沿海大城市,特别是几大国家开发区:滨海新区、长三角、海峡西区、珠三角等,都位于风暴潮灾害严重岸段,灾害损失也可能更大。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开展风暴潮监测、预警以来,沿海因灾死亡的人数明显下降,但经济损失随着沿海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却越来越严重。因此,在风暴潮频发岸段应对风暴潮灾害高度警惕。

2)我国各海区风暴潮灾害特征

图3-1 2003年10月11日风暴潮影响下的天津港

(1)渤海。渤海沿岸地区主要包括渤海湾、辽东湾、莱州湾三个湾区。

渤海湾地区以温带风暴潮为主,台风风暴潮为次。另外,一份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00年的统计资料表明,该海区发生较大和特大风暴潮10次,平均间隔5.2年。渤海湾地区风暴潮季节性强,春季是风暴潮多发季节,其次是秋季和夏季,冬季较少发生风暴潮。最后,渤海湾地区多数风暴潮都伴随着暴风而发生,其中东北大风最多,占80%以上,如1992年、1997年、2003年特大风暴潮均出现东北大风。图3-1为2003年10月11日风暴潮影响下的天津港。

莱州湾也以温带风暴潮为主,具体来看,莱州湾风暴潮以冷锋配合气旋类型的占多数。单纯的冷锋类风暴潮主要出现在冬季,而更多的冷锋配合温带气旋类风暴潮一般发生在4—5月。据不完全统计,由强寒潮引起的风暴潮占59%,温带气旋引起的占32%,热带气旋引起的仅占9%。莱州湾发生风暴潮的一个例子就是2007年3月3日发生的温带风暴潮,受北方强冷空气和黄海气旋的共同影响,莱州湾与渤海湾等地发生了一次强温带风暴潮过程。沿海增水超过100cm的有4个验潮站,最大风暴增水发生在莱州湾羊角沟验潮站,为202 cm;山东羊角沟、龙口和烟台验潮站超过当地警戒潮位,其中烟台验潮站超过当地警戒潮位49 cm。

辽东湾沿岸也是以温带风暴潮为主,但平均来看,它的强度要小于渤海湾和莱州湾,灾害相对可能也要小一些。其中,2013年5月26—28日,受黄海气旋的影响,渤海和黄海沿海出现了一次较强的温带风暴潮过程,这次风暴潮沿海最大风暴增水虽发生在山东省潍坊站,但辽宁省鲅鱼圈站、葫芦岛站和芷锚湾站等站也都出现了超过70 cm的增水,并超过当地警戒潮位,其中,鲅鱼圈站超过当地警戒潮位29 cm。

(2)黄海。黄海西岸包括山东岸段和江苏岸段,相对而言,风暴潮灾害更严重的是在江苏岸段,这是因为江苏岸段为平原海岸,地势低洼,热带风暴潮和温带风暴潮都可以对江苏沿岸产生影响。江苏沿岸台风风暴潮灾害更为突出一点,由台风引起的风暴潮潮灾平均每年出现1.3次,时间多在7—9月。2012年7月底至8月初,9号台风“苏拉”和10号台风“达维”在10 h内先后登陆我国沿海,也造成了江苏沿岸的风暴潮灾害。其中,“达维”台风风暴潮最大风暴增水178cm,发生在江苏省连云港站。这场风暴潮过程造成江苏省房屋损毁233间,水产养殖受灾面积10.21千hm2,直接经济损失5.28亿元。图3-2为台风风暴潮影响下的江苏连云港拦海大堤。

图3-2 台风风暴潮影响下的江苏连云港拦海大堤

(3)东海。东海海区受风暴潮影响较多的岸段包括上海岸段、浙江岸段、福建岸段、台湾岸段,这些岸段多是台风风暴潮。

上海汛期常受台风等热带气旋影响,平均每年2次,多的年份可达6~7次。风暴潮重灾区主要发生在杭州湾沿岸、长江口地区和市区。上海风暴潮灾害影响大小,随着防潮设施防御能力提高而减轻,随地面下沉而加重。1921—1965年上海市区地面严重下沉,使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初市区出现的风暴潮灾害加重;自市区全面修筑了防汛墙,并几经加高加固后,市区风暴潮灾害又明显减轻。另外,随着长江口、黄浦江水位不断抬高,黄浦江中、上游地区灾害加重。历史上,因黄浦江中游地区地势较高,吴泾、闵行附近地区曾是上海风暴潮灾害最少发生的地区之一。但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浦江水位不断突破历史纪录,上涨的潮水更容易侵犯中、上游地区,1997年11号台风时,吴泾、闵行地区成为上海又一重灾区。

浙江也是易受台风影响的省份。根据台风年鉴及热带气旋年鉴数据统计,2000年以来严重影响浙江的台风个数平均每年为3.1个,登陆浙江的台风个数平均每年为1.4个。近些年,大家比较熟悉的“云娜”“麦莎”“卡努”“桑美”等台风均造成了严重的损失。2006年第8号台风“桑美”在浙江省苍南县登陆时的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7级,当时它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直接登陆我国大陆最强的台风。台风“桑美”造成了较大的风暴潮,浙江沿岸部分区域最大增水都超过了2.5 m,造成较大的损失。

福建的热带气旋平均每年5~6次,其中造成最大增水大于50 cm的平均每年2次。福建岸段风暴潮的发生时间多在6—10月,以7—9月最多,超过警戒水位的台风又以9月最多。2016年第17号台风“鲇鱼”在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沿海登陆。沿海监测到的最大风暴增水为222 cm,发生在福建省琯头站,增水超过100 cm的还有福建省白岩潭站(205 cm)、长门站(190 cm)、北茭站(124 cm)等。同时,这场台风也给浙江省带来一定影响。受风暴潮和近岸浪的共同影响,福建和浙江两地因灾直接损失8.92亿元。

台湾岛几乎每年都受到热带气旋袭击,影响时间为4—11月,以7—9月较为集中。较大的风暴潮灾主要发生在台湾西海岸和东北海岸。

(4)南海。南海海区我国沿岸主要包括广东岸段、海南与广西岸段。

广东省位于祖国大陆的南端,濒临南海,陆域海岸线总长3 368.1 km,占全国陆域海岸线总长的1/5,是我国陆域海岸线最长的省份,沿海港湾众多,岛屿星罗棋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得广东成为国内台风登陆最频繁的省份(全国平均每年登陆的台风约9.5个,广东有3.5个,占37%),由台风引发的风暴潮灾害也最为严重。

广东岸段风暴潮灾害具有如下特征:①灾害出现频繁。风暴潮灾害几乎每年都有发生,在发生灾害的年份中,出现灾害次数少则1次,多者可达5次以上。②灾害时间跨度大。每年的4—12月里均有可能发生,时间跨度大,但7—9月三个月是发生的高峰期。③灾害的形成是综合性的。风暴潮灾害与台风关系密切,在强台风作用下,灾害往往是较大的台风浪、风暴潮及暴雨洪水、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同时出现造成的综合性灾害。④由于广东省沿岸经济较发达,灾害发生后引起的损失较大。

对于海南与广西岸段,由台风引发的风暴增水大于等于30 cm的台风平均每年3.8场;风暴增水大于等于100 cm的平均每两年一场。海南岛的北部和东部是风暴潮发生最频繁、最严重的地段,灾害也最严重;南部风暴潮也很频繁,只是灾害相对较轻、较少,常常是潮、洪共同作用带来灾害;西部沿岸风暴潮不甚严重,但可能出现与风浪共同作用造成的危害。近些年的“达维”“海鸥”“威马逊”等台风都对海南广西沿岸造成一定影响。图3-3为2014年“威马逊”台风风暴潮预报结果。

图3-3 2014年“威马逊”台风风暴潮预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