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3 海上溢油的危害

6.2.3 海上溢油的危害

石油本身具有毒性,进入海洋后不仅会对海洋环境、野生动物和养殖资源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而且这种危害的周期往往是很长的,主要表现在:

(1)溢油对鸟类的危害。海面上的溢油对鸟类的危害最大,尤其是潜水摄食的鸟类。这些鸟类以海洋浮游生物及鱼类为食,当接触到油膜后,它们的羽毛能浸吸油类,从而失去防水、保温能力。另一方面,它们因不能觅食而用嘴整理自己的羽毛,摄取溢油,造成内脏的损伤,最终它们会因饥饿、寒冷、中毒而死亡。在溢油事故发生时,从保护自然生态的角度急救鸟类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2)溢油对海洋浮游生物的影响。石油污染海洋,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是浮游生物。浮游生物一旦遇上漂浮在海面的黏糊糊的石油,就会被紧紧黏住并失去自由活动的能力,最后随油块一起冲上海滩或沉入海底。一方面它们对油类的毒性特别敏感,即使在溢油浓度很低的情况下也会被污染;另一方面浮游生物与水体是连成一体的,海面浮油会被浮游生物大量吸收,并且它们又不可能像海洋动物那样避开污染区。另外,海面油膜对阳光的遮蔽作用影响着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会使其腐败变质。变质的浮游植物及细胞中进入碳氢化合物的藻类都会危及以浮游生物为食的海洋生物的生存。一旦浮游生物受到污染,其他较高级的海洋生物也会由于可捕食物的污染而受到威胁。如果在溢油海域喷洒溢油分散剂,并且该水域的交换能力差,那么被分散的油对海洋生物的危害将更为严重。据统计,浮游生物的生产力大约占整个海洋总生产力的95%。浮游生物受到损害,就等于从根本上动摇了海洋生物“大厦”的基础。

(3)溢油对海洋鱼类的影响。鱼类大多对油污染很敏局部海区受到石油污染时会很快逃脱或回避。但当油积很大或大量石油突然倾斜入海,在逃离前成鱼的鱼鳃被油黏住而窒息致死。溶解在海水中的石油对鱼类的危害更大,它可通过鳃或体表进入鱼体,并在其体内蓄积起来且损害各种组织和器官。石油对鱼卵和仔鱼的危害更加明显。仔鱼仔虾、卵对石油污染的毒性敏感程度要比成熟的鱼高100倍。

(4)溢油对水产业的危害。养鱼场网箱里的鱼因不会逃离,受溢油污染后将不能食用。近岸养殖的扇贝、海带等也是如此。另外,用于养殖的网箱受油污染后很难清洁,只有更换才能彻底消除污染,这样费用是十分昂贵的。

(5)溢油对海洋哺乳动物的危害。海面上休眠或运动的海洋哺乳动物受溢油污染危害的情况是不同的,如鲸鱼、海豚和成年海豹对油类非常敏感,它们能及时地逃离溢油水域,可以避免遭受污染。有皮毛覆盖的哺乳动物(如海狮和海豹等)比较容易受到伤害。因为石油较易黏在毛上,降低这些海兽的保温特性,还可能伤害表皮及暴露在体外的部位。关于油污染对海兽的伤害,现场调查和试验都表明,大量的油污能造成海兽死亡或器官受伤害,其中有物理窒息的作用,也有化学毒害作用。成年海豹和小海狗栖息海滩时,会被油类的污染所困,以至于死亡。水獭遭受油污染后,通常会窒息死亡,主要原因是水獭不愿离开栖息场所。

(6)溢油对底栖生物的影响。生活在海底的底栖动物,如海参、各种贝类、海星、海胆等,它们不仅受到海水中石油的危害,而且还受到沉到海底的石油更大的危害。这类生物对石油极其敏感,即使生活有少量的石油,也会影响它们的活动和繁殖,甚至会造成死亡或无法食用。在一些石油污染比较严重的海区采捕到的贝类、蛤等煮熟后常常有一股浓烈的油臭味。

(7)溢油对浅水域及岸线的影响。浅水域通常是海洋生物活动最集中的场所,如贝类、幼鱼、珊瑚等活动在该区域,也包括海草层。该类水域对溢油的污染异常敏感,污染造成的危害在社会上反应强烈。如果在这类水域使用溢油分散剂,其危害会更大。因此,当溢油污染会波及该类水域时,决策者的首选对策应是如何避免污染,而不是等待污染后再采取清除措施,更不适合使用分散剂。

溢油对岸线沙滩的污染威胁直接影响到旅游业。靠海滨浴场、沙滩发展的旅游业是有季节性的,在溢油发生的初始阶段首先要考虑这一问题,以便及时地采取措施,把溢油对旅游业的影响控制到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