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1 空间分布

4.3.1 空间分布

中国海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并与太平洋相通,受世界最大陆地和最大海洋的影响,南北冷暖气流交换异常活跃,冬季受西伯利亚、蒙古等地冷高压影响,夏季受台风的袭击,春秋季节常常受温带气旋的影响。因此,形成中国近海及邻近海区灾害性海浪场的主要天气系统有以下四类:一是台风型,二是冷高压型,三是气旋型,四是冷高压与气旋配合型。

根据资料统计分析,我国近海和邻近海域受台风型海浪场(波高≥4 m)影响的频率见表4-2,受波高≥4 m冷高压海浪场影响的频率见表4-3,受波高≥4 m气旋海浪场影响的频率见表4-4,受波高≥4 m冷高压与气旋配合型海浪场影响的频率见表4-5。

表4-2 台风型海浪场分布频率

表4-3 冷高压型海浪场分布频率

表4-4 气旋型海浪场分布频率

表4-5 冷高压与气旋配合型海浪场分布频率

根据历年海浪资料统计求得的中国近海和邻近海域波高≥6 m的海浪的海域分布结果见表4-6。我国近海和邻近海域遭受波浪灾害的情况如下:

表4-6 中国近海及邻近海域波高H≥6 m灾害性海浪统计表

(1)渤海是一个面积不大的浅水内海(平均水深26 m),因风区小,灾害性海浪的频率也小,平均每年仅0.9次(在25年中,寒潮浪9次、气旋浪12次、台风浪只有2次)。至于渤海海峡,因水较深,且当吹偏东风或偏西风时,有足够长的风区,加上狭管效应,风浪易于成长,曾出现过13.6 m的最大波高。

(2)黄海的灾害性海浪次数较多,年平均为5.9次(在25年中,寒潮浪81次、气旋浪45次、台风浪22次)。在成山头外海的黄海中部,受沿岸流和黑潮支流影响,出现狂浪时容易发生海难,有“中国好望角”之称。

(3)东海的灾害性海浪次数则更多,年平均9.8次(在25年中寒潮浪94次、气旋浪46次、台风浪104次)。

(4)台湾海峡虽面积很小,但灾害性海浪频繁发生,年平均6.1次(在25年中,寒潮浪74次、气旋浪11次、台风浪68次)。尤其是冬季北一东北风时,因狭管效应,极易出现4 m以上的巨浪。

(5)台湾以东洋面及巴士海峡,由于与太平洋相通,水深浪大,具有大洋海浪的特点。其灾害性海浪频率也较大,年平均11次(在25年中,寒潮浪100次、台风浪75次)。必须指出,台湾以东洋面和巴士海峡的灾害性海浪场常会影响和扩展到东海、台湾海峡和南海,尤其该海区的台风浪,更是预报台风西行或转向的依据,这是预报我国近海灾害性海浪的关键海区之一。

(6)南海面积广阔,水深浪大,也具有大洋海浪的特征。在本文所涉及的海域中灾害性海浪在南海出现的频率最大,年平均为14.1次,其中台风浪年平均为7.6次。本海区是受台风浪影响最严重的海区之一,而气旋浪的影响主要限于黄海和东海,对本海区影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