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海浪灾害概况

4.2 海浪灾害概况

由强烈大气扰动如热带气旋(台风或称飓风)、温带气旋和强冷空气大风引起的海浪,在海上常能掀翻船舶、摧毁海上工程和海岸工程,给航海、海上施工、海上军事活动、渔业捕捞等带来灾害。因此,海浪灾害也是最严重的海洋灾害之一,也是发展海洋经济的最大障碍。

巨浪造成的海难事故占世界海难事故的60%以上。海浪是海难事故的最主要原因,是海上经济开发的最大障碍。近代研究表明,海上破坏力的90%来自海浪,仅10%的破坏力来自风。我们平常说的所谓“避风”,实际上是“避浪”,因为任何避风港和锚地都是避不住风的,而只能是避浪。

有史以来,地球上差不多有100多万艘船舶沉没于惊涛骇浪之中。据对1982-1990年的统计,中国近海因台风浪翻沉各类大小船舶14 345艘,损坏9 468艘,死亡、失踪4734人,伤近40 000人,平均每年沉损各类船舶2600艘,死亡520人,每年因海浪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10亿元。

1999年以来海浪灾害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情况:我国近海共发生海难事故226起,沉损船舶57艘,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7亿元,死亡(含失踪)600多人,其中“大舜”轮死亡280多人。2000年我国近海共发生31次4 m以上的巨浪过程,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7亿元,死亡(含失踪)63人;2001年我国近海共发生34次4 m以上的巨浪过程,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1亿元,死亡(含失踪)265人;2002年我国近海共发生35次4 m以上的巨浪过程,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5亿元,死亡(含失踪)94人;2003年我国近海共发生33次4 m以上的巨浪过程,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5亿元,死亡103人;2004年我国近海共发生35次4 m以上的巨浪过程,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7亿元,死亡91人;2005年我国近海共发生36次4 m以上的巨浪过程,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91亿元,死亡234人;2006年我国近海共发生38次4 m以上的巨浪过程,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4亿元,死亡165人;2007年我国近海共发生35次4 m以上的巨浪过程,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6亿元,死亡143人。

海浪给海上油气勘探开发事业带来巨大损失,1955—1982年的28年中,由狂风巨浪在全球范围内翻沉的石油钻井平台有36座。1980年的“阿兰”(Allen)飓风,同时摧毁了墨西哥湾里的4座石油钻井平台。2004年9月16日飓风“伊万”引起巨浪同时摧毁了墨西哥湾里的7座石油钻井平台。

1979年11月25日,我国的“渤海2”号石油钻井船受寒潮浪袭击在渤海沉没,船上79名工作人员全部落水,除救起2人外,其余77人全部遇难;1989年11月3日,起于泰国南部暹罗湾的台风“盖伊”横行两天,狂风巨浪使500多人失踪,150多艘船只沉没,美国的“海浪峰”号钻井平台翻沉,84人被淹死;1983年10月6日,美国ACT石油公司的“爪哇海”号钻井平台受到波高达8.5 m的8316号台风浪袭击在南海沉没,船上81名中外人员全部遇难;1984年4月23日我国的“滨海107”工程船受寒潮与气旋海浪袭击在渤海沉没;1991年8月15日,美国ACT石油公司大型铺管船“DB29”号,在躲避9111号台风的航行中被台风浪冲击折为两段后沉没,出动飞机12架、救捞船14艘,经过32 h营救,救起175人,死亡、失踪20人;2006年8月3日,在广东阳江以南海域,“南海216”号海洋工程船拖带“海洋298”驳船遇“派比安”台风浪袭击,突然拖缆崩断,68名船员全部落水,经我国广州救捞局和香港救助局的及时抢救,没有人员伤亡。

2006年,0608号超强台风“桑美”是50年来登陆我国大陆最强台风,强大的风力、短时间内风向骤变、海港地形、水深及港内外海流影响,在沙埕港内形成极其复杂的海浪,渔民通常称为三角浪,船舶遇到这种海浪都会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加上沙埕港停泊的渔船太多(沙埕港停泊12000多艘渔船),因拥挤相互碰撞造成船舶破坏十分严重。此次海浪过程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惨重,特别是沙埕港避风的上万艘渔船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船只损坏和人员伤亡均为历史罕见。据不完全统计,沙埕港福建籍渔船沉没952艘,损毁1594艘,海难死亡209人、失踪130人。浙江籍渔船沉没998艘,损毁1 129艘,海难死亡16人、失踪16人。图4-2所示为台风“桑美”在南麂岛引起的狂涛巨浪。

图4-2 台风“桑美”在南麂岛引起的狂涛巨浪

2007年3月3日—6日,受北方强冷空气和黄海气旋的共同影响,我国渤海、黄海和东海北部沿海发生了严重的温带风暴潮和海浪灾害。3月3—6日,渤海、黄海先后出现6~8 m的狂浪区,东海出现4~5 m的巨浪区,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市)沿海先后出现4~6 m的巨浪和狂浪。4日上午,在营口港锚地避风的“滨海109”船测到35 m/s的最大风速。4日17时,“明珠”海洋自动观测站(38.4°N,120.1°E)在渤海中南部海面观测到最大风速33 m/s、最大浪高10 m、有效波高6 m的海浪。5日5时,国家海洋局17号浮标(31.2°N,123.5°E)在长江口外海海域测到24 m/s最大风速,18号浮标(29.5°N,124.0°E)在东海观测到最大波高7.5 m、有效波高5 m的海浪。6时,国家海洋局黄海浮标(38.0°N,123.5°E)在黄海中部海面测到最大波高11 m、有效波高7.5 m的海浪(图4-3)。本次强温带风暴潮海浪过程是近年来影响渤海黄海沿海最为严重的温带风暴潮海浪灾害,破坏力巨大,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惨重,特别是山东半岛北岸的威海、烟台市出现了1969年以来最为严重的温带风暴潮灾害;辽宁、江苏、上海、浙江的灾害以海浪灾害为主,其中以辽宁大连、江苏南通市出现的海浪灾害最重。据统计,此次强温带风暴潮和海浪过程共造成沿海5省2市直接经济损失约40亿元,3人死亡,9人失踪。其中山东省、辽宁省受灾最为严重,两者占到经济损失总额的95%。

图4-3 国家海洋局15号浮标记录到的“0303”温带气旋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