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许小峰,顾建峰,李永平.海洋气象灾害[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
[2]于福江,董剑希,许富祥,等.中国近海海洋—海洋灾害[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6.
[3]石海莹,李孟植.2005年海南岛沿岸风暴潮特征分析[J].海洋预报,2008(3):33-39.
[4]许富祥,韦锋余,邢闯.090415渤海黄海北部灾害性海浪风暴潮过程灾情成因分析及灾后反思[J].海洋预报,2009,26(3):38-44.
[5]王一红,尚嗣荣.渤海湾风暴潮灾害及对策[J].灾害学,1999(3):3-5.
[6]杜成玉,张胜平,陈连波,等.渤海湾山东岸段风暴潮灾害及预报浅析[J].海洋预报,2008(3):16-21.
[7]冯利华.风暴潮等级和灾情的定量表示法[J].海洋科学,2002(1):40-42.
[8]王喜年.风暴潮预报知识讲座[J].海洋预报,2001(1):73-78.
[9]史键辉,王名文,王永信,等.风暴潮和风暴灾害分级问题的探讨[J].海洋预报,2000(2):12-15.
[10]陈敏,丁明云.风暴潮灾害监测预警技术发展方向研究建议[J].水利水文自动化,2009(2):32-34.
[11]许启望,谭树东.风暴潮灾害经济损失评估方法研究[J].海洋通报,1998(1):1-12.
[12]孙峥,庄丽,冯启民.风暴潮灾情等级识别的模糊聚类分析方法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7(4):49-54.
[13]张文舟,胡建宇,商少平,等.福建沿海风暴潮特征的分析[J].海洋通报,2004(3):12-19.
[14]王喜年.关于温带风暴潮[J].海洋预报,2005(S1):17-23.
[15]黄锦林,杨光华,曾进群,等.广东沿海风暴潮灾害应急管理初探[J].灾害学,2010,25(4):139-142.
[16]欧柏清.广西沿海风暴潮灾害[J].人民珠江,1996(4):11-13.
[17]梁海燕.海南岛风暴潮灾害承灾体初步分析[J].海洋预报,2007(1):9-15.
[18]王红心,陆惠祥,余晓军,等.海南岛沿岸风暴潮特征分析[J].海洋预报,1998(2):3-5.
[19]陈满荣,王少平.上海城市风暴潮灾害及其预测[J].灾害学,2000(3):27-30.
[20]胡昌新,金云.上海风暴潮灾害的准周期性及其预测[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7(4):26-29,12.
[21]夏明方,康沛竹.天降奇祸——一九二二年汕头风暴潮[J].中国减灾,2007(10):38-39.
[22]宋学家.我国风暴潮灾害及其应急管理研究[J].中国应急管理,2009(8):12-19.
[23]朱军政,徐有成.浙江沿海超强台风风暴潮灾害的影响及其对策[J].海洋学研究,2009,27(2):104-110.
[24]武浩,夏芸,许映军,等.2004年以来中国渤海海冰灾害时空特征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16,25(5):81-87.
[25]王相玉,张惠滋,严素,等.渤、黄海北部海冰年代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海洋预报,2007(2):26-32.
[26]李春花,刘钦政,黄焕卿.渤海、北黄海冰情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统计关系[J].海洋通报,2009,28(5):43-47.
[27]杨国金.渤海海冰特征[J].海洋预报,1999(3):3-5.
[28]刘煜,吴辉碇.第1讲:渤、黄海的海冰[J].海洋预报,2017,34(3):94-101.
[29]王铁刚,刘欢,冯梅芳,等.海冰对滩浅海油气设施的影响及防冰措施[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9,28(9):8-10.
[30]李剑,黄嘉佑,刘钦政.黄、渤海海冰长期变化特征分析[J].海洋预报,2005(2):22-32.
[31]刘成,车达升,李晓东.黄渤海海冰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J].资源科学,2019,41(6):1167-1175.
[32]左常圣,范文静,邓丽静,等.近60年渤黄海海冰灾害演变特征与经济损失浅析[J].海洋经济,2019,9(2):50-55.
[33]张永伟.浅谈渤海海冰对海洋平台的危害及控制措施[J].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2018,5(S1):83-86.
[34]张方俭,费立淑.我国的海冰灾害及其防御[J].海洋通报,1994(5):75-83.
[35]陆钦年.我国渤海海域的海冰灾害及其防御对策[J].自然灾害学报,1993(4):53-59.
[36]曾恒一.影响我国海洋油气开发的海洋灾害[J].海洋预报,1998(3):3-5.
[37]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灾害与减灾[J].中国减灾,2000(4):16-20.
[38]卢峰本,黄滢,覃庆第.北部湾海雾气候特征分析及预报[J].海洋预报,2006(S1):68-72.
[39]任志军,卜清军.渤海湾海雾气候特征与分析[J].天津航海,2007(4):54-56.
[40]周发琇.第二讲:世界海雾的分布和季节变化[J].海洋预报,1988(2):74-84.
[41]周发琇.第三讲:海雾的水文气象特征[J].海洋预报,1988(4):84-94.
[42]周立佳,刘永禄,袁群哲.东南沿海海雾分布的统计与预报[J].航海技术,2005(4):24-25.
[43]孔宁谦.广西沿海雾的特征分析[J].广西气象,1997(2):41-45.
[44]郝增周.黄、渤海海雾遥感辐射特性及卫星监测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
[45]张苏平,鲍献文.近十年中国海雾研究进展[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359-366.
[46]王亚男,李永平.冷空气影响下的黄东海海雾特征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09,25(2):216-221.
[47]刘敦训.山东省近50年海洋气象灾害特征分析[J].海洋预报,2006(1):59-64.
[48]张朝锋.粤东海区海雾的气候特征分析[J].广东气象,2002(2):20-21.
[49]谷国传,胡方西,李兴华,等.长江口地区的雾及其河口锋对海雾的影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4):59-71.
[50]黄克慧,张意权,周功铤,等.浙南沿海海雾特征分析[J].浙江气象,2007(1):18-22.
[51]傅刚,李鹏远,张苏平,等.中国海雾研究简要回顾[J].气象科技进展,2016,6(2):20-28.
[52]白彬人.中国近海沿岸海雾规律特征、机理及年际变化的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
[53]刘会平,潘安定.自然灾害学导论[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7.
[54]水利部水文水利调度中心.中国风暴潮概况及其预报[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