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2025年09月17日
参考文献
[1]陶爱峰,沈至淳,李硕,等.中国灾害性海浪研究进展[J].科技导报,2018,36(14):26-34.
[2]许富祥,余宙文.中国近海及其邻近海域灾害性海浪监测和预报[J].海洋预报,1998(3):63-68.
[3]王智峰,董胜.三沙近海海域灾害性海浪数值推算[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30(S1):98-101.
[4]许富祥.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灾害性海浪的时空分布[J].东海海洋,1998,16(3):14-17.
[5]国家海洋局.海浪灾害风险评价和区划技术导则[R].北京:国家海洋局,2015.
[6]莫冬雪.中国近海寒潮影响下的灾害性海洋动力环境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大学,2018.
[7]陶爱峰,胡国栋.灾害性异常浪特性及研究方法综述[J].自然灾害学报,2008,17(1):174-179.
[8]周延东,雷震名,孙国民,等.涌浪基本理论研究综述[J].水道港口,2016,37(1):1-6.
[9]裴晔,陶爱峰,张义丰,等.东海E3海域低频涌浪生成机制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2016(1):17-24.
[10]高志一,于福江,许富祥,等.畸形波生成条件预报方法研究进展[J].海洋通报,2011,30(3):351-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