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的温度
上周末大雨如注,我奔赴浙江参加了一场婚礼。这是一次辛苦的观礼,路上鞋袜湿透,精心选择的礼服也落满了雨点,但我却甘之如饴。不仅因为新郎剑桥是我看着长大的孩子,年轻有为;也不仅因为他的父母和我亦师亦友,曾经还是邻居;还因为我又可以见着他的舅公舅婆我的龚叔叔徐阿姨了。
和龚叔叔徐阿姨认识不过十六年,但是却感觉他们温暖了我整个的人生。当年,承蒙龚叔叔引荐,我得以来上海深造,拜名师,读名校。恩同再造。如今,虽各自忙碌,但偶尔的交集、相谈的只言片语甚至只是朋友圈的动态,都给我以滋养,尤其是他们家庭的和美和婚姻的智慧,更给我美好的启迪。
龚叔叔,家乡人。退休前为上海某著名高校核心管理层,退休后在浙江某民办高校担任副校长。年轻时是一等一的美男子。既有军人的勇毅果决,又有学者的睿智儒雅,既有山里人家的质朴厚道,也不乏商人的精明强干。完美的男神。
徐阿姨,上海人。有着上海女子特有的善解人意,人情练达,品位不凡,却没有某些上海女人动辄冒出来的强势、势利与做作。言谈举止,让人感觉如沐春风。
来上海之前,就在老家听闻了二位的美名。尤其是徐阿姨,无不赞她知书识礼,温柔贤淑。龚叔叔身居要职,忙碌异常。徐阿姨操持好家里的一切,全力支持老公的工作,相夫教子,自己的工作也干得有声有色。人前人后,模范家庭。对于我们那样的边远山区来说,龚叔叔算得上一个大人物了,可以说是山沟沟里飞出的金凤凰。所以亲戚朋友,故交新知,找他的人特别多。徐阿姨迎来送往,无不妥帖。相传,最夸张的一次,老家的七八个穷亲戚结伴去上海谋求出路,都住在他们家里,有的住了好几天。20世纪八九十年代,家家条件有限,上海其实好不到哪里去。一板一眼的工资,狭小拮据的空间,凭空多了这么多人,吃喝拉撒,想想都头大,但是从不听闻徐阿姨有过任何的怨言。好心有好报,故而龚叔叔徐阿姨每每回老家去,总是得到众多亲友的热烈欢迎。乡里乡亲的都排着队请他们吃饭,排得上队的分外欢喜,排不上队的特别遗憾。临走时,他们的行李总是包好又打开,被热心的乡亲们塞满了腊肉等土特产。其实我知道,徐阿姨作为上海人,是不大吃得惯我们那边的腊肉的,但是,她深知,这是乡里人最看重最拿得出手的心意,所以,一般她都笑着接受了。私底下,她早已准备好了红包,塞给老人或孩子,作为回礼。
其实我也只是龚叔叔同学的女儿,算不得多么重要的关系。但是,第一次来上海参加研究生入学面试,龚叔叔接送我,我也曾半天待在他们家里。我看到他们家收拾得干净整洁,井然有序,有着浓郁的书香气,虽然并不豪华,却显得很舒服,我一下子就爱上了那里。徐阿姨知道我们家乡人都爱吃辣,中午吃饭的时候,怕我吃不惯上海菜,特意为我买了一瓶老干妈辣酱,那是我第一次来上海四天中唯一吃饱的一顿饭。自此,那瓶辣酱就永远印在了我的心里。
同样印在我心里的,还有一件漂亮的大衣,是我的数学老师孙老师、龚叔叔的外甥女、剑桥的妈妈穿过的毛呢大衣,是孙老师读中专期间第一次来上海时她的舅妈徐阿姨买给她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毛呢大衣是稀罕物,价格不菲。那年徐阿姨评上了先进工作者,得了一点奖金,为了犒劳自己,准备年底再凑点钱买一件心仪已久的大衣。结果,外甥女来了。徐阿姨很喜欢这个特别会读书的外甥女。于是在其临走前,拿出那笔钱,买了这件大衣送给她。墨绿色的大衣质地精良,款式新颖。孙老师人本来就生得漂亮,穿上这件大衣,气质立马提升,更加美丽非凡,成为校园里一道绝美的风景。几年后,孙老师毕业教我们时,穿上这件大衣,依然让我眼前一亮,仿佛瞬间打开了一方绚丽的新世界。不好意思地说,我心中美的萌芽,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我常常在想,是什么让人如此地爱屋及乌?又是怎样的智慧成就了这个家庭如此的和美?近来我整理微信,频频回看有趣的朋友圈,终于慢慢地找到了答案。
我发现,龚叔叔的微信相册用的正是徐阿姨和孙子的合影照片作为封面。有时候他们在一起,有时候他们远隔重洋(徐阿姨退休后经常一个人去澳大利亚带孙子),但无论何地,龚叔叔每每发朋友圈,徐阿姨必然第一个点赞,而且多半是秒赞。龚叔叔工作很忙,不可能秒赞徐阿姨的朋友圈,但是大多也有评论和回应。看看他们发的内容,十分有趣。
龚叔叔在教学楼前观花有感写了一首诗,徐阿姨赞赏道:“好美的诗词,可惜我不会。”龚叔叔说:“你太谦虚了!”龚叔叔发:“今天中午,学校组织爱校义务植树活动,得到广大师生的积极响应……我为师生的这种爱校行为点赞!”徐阿姨评:“美化校园,共创和谐环境。”龚叔叔回复:“还是你懂我!”有时,龚叔叔秀过节情景:“吃好年夜饭,仍是红日高照,遂活络筋骨搞点娱乐活动,感觉别有情趣。”徐阿姨立马附和:“在门前草坪上除草,觉得很有成就感。”不管龚叔叔是在回忆当年的峥嵘岁月,还是在叙说如今的治校良方,甚至只是记录某天的工作和生活实况,徐阿姨的评论里总是满满的欣赏和鼓励。
徐阿姨的朋友圈呢,则记载了生活的点点滴滴,经常还可见满满的少女心。比如,“刚过去的情人节,我收到了许多来自亲朋好友的快乐祝福,还收到了一份来自大孙子的特别礼物。”龚叔叔评论道:“大孙子喜欢奶奶出自内心,时常会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亲昵举动。点赞!”有时候包粽子:“这是已煮好的粽子。我小的时候,是我的妈妈手把手教我如何有棱有角地包粽子,感谢妈妈教会我生活中的许多有用之处。”点赞一片,徐阿姨回复:“鲜肉粽子好好吃哦!就是不见自家老公的点评,说明老公革命工作很忙,说明我还没有达到要求,我还要继续努力。”有时候是包饺子,图文并茂:“等待中,老公今天坐校车回家,正值下班高峰,一路上肯定是人挤人,甚至有时候还需要金鸡独立。”龚叔叔吃后大赞:“味道好极了!爽!”
如果不看照片,仅看朋友圈的文字,你一定会以为他们是一对热情洋溢的年轻人,对生活和彼此充满了爱和热情。比如龚叔叔对他一手打造的校园特别引以为傲,发朋友圈说:“忙忙碌碌演绎生活,校园美景陶冶情操!”徐阿姨即刻大段评论:“这些角角落落我太熟悉了,在那里的日子里,我几乎每天都要去这些地方散步观景,并且还是一个忠实的倾听者。尽管听了无数次,但每次的感受都是新鲜的。”后面更有亮点,龚叔叔温情回复:“我愿天天讲给你听!”我看了,幸福的鸡皮疙瘩滚落一地。
徐阿姨的网名叫“暖风徐徐”,我觉得这个昵称特别恰如其分。看她和龚叔叔的互动,我分明感到,有一股和煦的风,把温暖徐徐地吹进彼此的心里,让他们的婚姻有了持续的温度。
翻看徐阿姨最近发的一条朋友圈,我哑然失笑又若有所悟。徐阿姨说:“今天我和我的大学同学及家人、知青战友结伴来到了美丽的山城重庆……这样好吃的火锅有生以来还是第一次吃。”龚叔叔发了个吐舌笑脸说:“好吃就多吃点!”似乎是一句废话,可是听来真的好温暖。家庭里有多少大事?不就是无数的点点滴滴吗?那么,婚姻中的这些废话,不正是点滴细碎的温暖元素吗?
想到我自己,曾经也很关心先生的日程,因为他总在出差,经常在天上飞,所以每每期待他起飞和降落时的电话。可是后来不知道怎么的,竟然不太关心了。或许是他飞得太频繁我感觉关心不过来了,或许是我慢慢地钝感和疲惫了,又或许只是因为太忙了。似乎我们之间不再有那么多的“废话”。
一念及此,我有一种马上拨打电话的冲动。我要打电话给我的先生,问问他:“今天飞往哪个城市?飞机是否准点?飞机上有没有饭吃?”让我们再多说几句废话吧。废话有温度。
(谨以此文献给新婚的剑桥玲莉夫妇,相信他们在舅公舅婆的潜移默化下,一定能撷取到婚姻和人生的智慧,成就温暖的婚姻和美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