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具一格话年俗(一)

别具一格话年俗(一)

很早就想说说夫家的年俗了。

先生老家在湖北省红安县城近郊的农村。红安,旧名黄安,有名的将军县,革命老区。地处大别山南麓,盛产将军(红安籍共和国将军共223位)、花生和红苕。民风淳朴。过年风俗别具一格。

最与众不同的是团年饭。中华儿女一般都是除夕夜吃年夜饭,包饺子看春晚,但是这里不一样,这里是早上吃团年饭。不仅是早上吃这一年中最隆重的一顿饭,而且家家户户都要比赛着,看谁家的团年饭最早。常常是天刚麻麻亮,就被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叫醒。然后赶紧爬起来,穿衣洗漱,睡眼惺忪地坐上刚撤掉供品、香烛的饭桌。

大概因为红安人一向勤劳惯了,一日之计在于晨,所以连团年饭都要赶早。当然,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这也是对的。不是有俗话说嘛,早上要吃得像皇帝,中午吃得像大臣,晚上吃得像乞丐。一顿丰盛的早餐是很重要的。只是对于“晚上下不了线,早上起不了床”的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来说,已经有那么一点点不合时宜。熬了太久的夜,清晨味蕾尚未苏醒。不过,吃不下就少吃一点呗,这年头肯定不会饿着。不是什么大问题。只是苦了做饭的主妇,大半夜地就要起来,各种炖、蒸、煎、煮。当我们午夜梦回,从一个梦境转入另一个梦境的时候,她们已经在漆黑冰冷的夜里忙活几个小时了。好在是为了准备过年,这是一个喜庆的重要的节日,所以她们脸上都喜气洋洋的,可能也并没有觉得有多苦。

饭菜上桌,是另外一番光景。别处的人家(比如同在湖北的我娘家)一般都是七大碗八大碟的菜肴一起上来。这里不,这里一般是一道菜接着另一道菜慢慢地上来。桌上先摆两三道菜,吃着,一会儿再上一道,过一会儿再上一道。新菜上来有时候就把前面的菜撤了。这就有个问题,如果你事先并不知道有哪些菜,有可能前面那些菜上来的时候,你就已经吃饱了,等到后面有特别喜欢的菜上来,你却已经无福消受了。

我至今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过年的时候还好理解一点,毕竟天冷,可能菜时间放长了冷了吃不健康,所以撤掉了,但是我也曾经在这里参加过夏天的宴席,也是一样的。有时候桌面空间并不紧张,也是上几个菜以后,新菜上来就把前面还没吃完甚至没怎么动过的菜撤了。你无法规划自己多吃点什么,少吃点什么。我曾经就这个问题问过先生,连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大概红安人好客,所以频繁地更换菜肴,好让客人吃到更多不同的菜吧。只是又苦了厨娘,当我们一个菜换一个菜大快朵颐的时候,她们还在厨房里忙活着,等到我们或客人都快吃完了,她们才坐下来吃最后的那几道菜。

红安人拜年也很有门道。首先,拜年的对象有讲究。经常走动的亲友,比如很亲的亲戚或者认为特别重要的人,那是一定要拜年的。否则便会默认为是不再互相走动。老一辈的人因此尤其重视这拜年。比如我们其实给孩子的爷爷奶奶在县城买了房子,但是他们还是坚持每年过年这几天要回村里住,以方便拜年。通常说来,三代以内的族亲,两代以内的表亲和姻亲,是一定要互相拜年的。当然,特别重视的人不受此限。家里若有高龄的老人,他(她)那边的亲戚,若超过三代,基本上就不走动了,因为晚一辈的亲戚也产生了,都去拜年的话,实在忙不过来。因为红安人对拜年的时间要求很苛刻。不管拜年的对象是谁,必须在中午十二点之前完成,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敬或者不吉利。这应该也是祝福要赶早的意思吧。

至于拜年所带的礼物,家家户户都差不多,无非是烟酒零食或者鱼肉什么的,互相带来带去的,要求并不高。但是,对于拜年的时间规定真的很严格。比如初二给舅舅和外公外婆拜年,这一天外甥为大,一定要好好招待。初三是给姑姑和姨妈这一类亲戚拜年。初四则是给其他的亲戚拜年。每一天都规定好了,约定俗成,不可乱来,否则会被人诟病。这一类拜年,一般都会招待吃饭。如果正逢饭点,是吃正餐。有的拜年的人需要跑好几处,来的时候不在饭点,则是安排简餐,这边称为“喝茶”。一般是煮饺子或者鸡蛋面条什么的。其实大过年的,且到处拜年,根本吃不下,但是礼数要尽到。于是,勤劳的红安厨娘们又在厨房里忙来忙去。有的人家亲戚多,几乎一上午都在不停地给人做简餐。

看到这里,有细心的读者或许会问了:那大年初一呢,初一给谁拜年呢?这个问题问得好。在农村人看来,乡里乡亲的最重要,所以排在初一,最先给村里的人拜年,取“远亲不如近邻”之意。一般吃过早饭以后,年轻人和孩子们就出发了,去村里挨家挨户拜年。老人则待在家里,等别人来拜年。

初一的拜年,主要是看小孩儿的戏。小孩儿走在前面,每到一户人家,就鞠躬、作揖或者至少大声地说一句“拜年啦”或是“新年好”,若面对的是长辈,礼数上还需要跪拜。这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将预先备好的糖果、点心、水果或者饮料,拿给上门来拜年的孩子。吃自然是来不及的,只能各家象征性地拿一点。即便只是一点点,一家一户地走过去,孩子们手里也放不下了。于是有些小点的孩子干脆就拿个袋子,去装这些他们喜欢的吃食。于是,村里到处可见提着袋子的孩子。由孩子们带领的拜年队伍在村子里遥相呼应,穿梭往来,络绎不绝。

当然,不是去每家拜年都这么喜庆这么好玩的。如果谁家在过去的一年里有了新亡人,那么去拜年则是不同的礼数。一般这样的人家会在堂屋(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客厅)摆一张高高的长桌或者八仙桌,上面摆有亡人的遗像和香烛、供品。拜年的人进屋先不能说拜年,而是先给亡人三叩首。当然等你叩到第二个的时候主人就会赶紧过来把你搀扶起来,这也是礼数。如果村里有人常年在外(比如像我这样的外来媳妇),不知道谁家有新亡人怎么办呢?也不用担心。每家门口的对联颜色会告诉你。有新亡人的家庭会贴绿色的对联,别的人家则贴红色的对联,或者不贴。一目了然,不会弄错。如果姑舅姨或者很近的族亲家里有新亡人,拜年也是差不多的礼数,只是去的时间要更早,在进屋之前远远地要先放一挂鞭炮。而且初一就一定要先过去拜年,不受初二初三初四拜年对象不同的限制。总之,亡人为大。

这一圈年拜下来,新年的前几天就算是过去了。短归如我辈者,该返程了。其他人再走一些远房的亲戚,然后该上班的上班,该上学的上学,该种地的种地。新的一年算是完全走上了正轨。勤劳淳朴的红安人,坚守传统,放眼世界,劳作着,耕耘着,满怀希望地期待着下一个新年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