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天堂

失去的天堂

电影《天堂电影院》慕名已久,终于在这个落寞的春天得空看了它,心里涌动着复杂的感情。

故事情节很简单:在意大利南部的小镇姜卡尔多,有一个精灵可爱的孩子叫多多。小多多不仅喜欢看电影,还喜欢看放映师艾弗达“剪”电影:在20世纪40年代的意大利小镇上,每部电影放映之前都要经过牧师严格的检查,把认为观众不宜的镜头(比如吻戏)剪掉之后,才可以放映。所以,观众每当发现接吻镜头又被删去了的时候,就会全场起哄,甚至吐口水;而放到煽情的段落,观众们又会集体号啕大哭。这家名为“天堂”的电影院里总是热闹非凡。

小多多把那些在转动中带来神奇影像的胶片视若珍宝,他的理想就是成为像艾弗达那样的电影放映师。不过艾弗达看到了小多多的聪慧伶俐,认为小多多将来一定会有更远大的前程,他劝小多多离开小镇。而小多多还很难理解艾弗达的话,他每天来放映室跟艾弗达学习电影放映。电影院空间有限,好心的艾弗达为了让更多的观众看到电影,搞了一次露天电影,结果胶片着火了,艾弗达受困火海。小多多用尽全力把艾弗达从火海中救了出来,但艾弗达双目失明了,不能继续放电影。小多多成了小镇唯一会放电影的人,他接替艾弗达成了小镇的电影放映师。

多多渐渐长大,成为一个英俊的少年。他爱上了银行家的女儿艾莲娜。初恋的情愫美如天堂,但是一对小情侣的海誓山盟被艾莲娜父亲的阻挠给隔断了。多多去服兵役,艾莲娜则去念大学。约好的送别也成了泡影,两人从此失去音讯。在艾弗达的劝说下,伤心的多多离开小镇,追寻自己生命中的梦想。

三十年后,作为导演功成名就的多多回来向他的老朋友艾弗达的遗体作最后的告别。艾弗达留给他一份礼物,原来是剪辑合成的当年被勒令剪掉的吻戏胶片。看着这些陌生又熟悉的镜头,多多一个人在自己偌大的影院里百感交集。

我也百感交集。

这是一曲友情的颂歌。艾弗达虽然只是一个没有多少文化、拿着微薄薪水的放映师,但是却成功地扮演了引领者的角色。在多多的童年、青少年、成年甚至是老年,一直带领着、鼓励着多多成长。他们非亲非故,却亦师亦友。“不要在这里待着,时间久了你会认为这里就是世界的中心。”如果不是他反复唠叨这句话,多多大约走不出小镇,也就走不出后来的一方广阔天地。三十多年过去了,他对多多的影响还在;数十年的忘年之交,两人一直在看不见的地方互相牵挂。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有人劝艾弗达让多多回来见最后一面,可是艾弗达没有这样做,他从来不愿意成为多多的羁绊和牵挂。就连临终那一刻,还嘱咐多多的妈妈不要告诉他。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团聚,只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那就是父母对儿女的爱。从这个意义上说,艾弗达更像是一个父亲,一个深沉伟大的父亲。

这是一曲爱情的悲歌。初恋纯洁而美好,它能经受住两百多个日夜的等待和分离的苦楚,却难以逾越现实的障碍和阻隔。穷小子和富家女的爱情注定是个悲剧,此梦难圆。就像打动了无数人的爱情巨制《泰坦尼克号》,美丽的罗丝和痴情的杰克,他们爱得炙热,爱得投入,甚至可以在沉船的最后一刻愿意为彼此搭上性命。可是,如果泰坦尼克没有沉没呢?上岸之后,两人多半还是各奔东西吧。阶层的藩篱牢不可破,年轻的感情在世俗的偏见面前脆弱不堪、苍白无力。有太多太多这样的例子。成年后的多多一直在换女人,但正如其母亲所言,“在她们的声音里我听不到爱”。真正的爱情或许一生只有一次。失去了,永不再来。

这也是一曲电影文化的挽歌。作为一个电影放映员,艾弗达和他的观众代表了电影黄金时代那种最淳朴、最彻底的电影文化倾向。20世纪40年代的意大利小镇,电影院里人头攒动,老的,少的,富有的,贫穷的,坐着的,站着的,无不跟随着电影剧情群情激动,或者哈哈大笑,或者摇头叹息,或者手舞足蹈,或者泪水涟涟。这是属于一个时代的独特记忆。然而,几十年之后,因为“经济问题、电视、录像带”,电影院不再有人上门,影院衰败,电影业成了回忆。一声炮响,广场上的天堂电影院轰然倒塌。很多人,包括电影院院长,售票员,当时电影院的常客,甚至经常在电影院喝倒彩的观影人都自发前来告别。他们眼角带泪,在广场上肃立默哀,凭吊他们共有的那一代人的记忆。

那承载着欢乐和历史的天堂影院彻底失去了,但是,在多多以及很多人心灵的深处,永远有着爱和曾经的深刻回忆,那是永不失去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