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印象
暗恋了许多年,终于见面了。
云南第一天,迎接我们的是石林。石林与吴哥窟有些类似,只是更加俊秀一些,也更加天然。那些笋状的凸起既有植物的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又有石头的挺拔与力量感,蔚然一片。阳刚与阴柔和谐统一,完美呈现,让人禁不住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阿诗玛的化身石也惟妙惟肖,那高高耸起的发髻清晰可见,侧脸仰望的轮廓柔美生动,身后背篓里搁置的鲜花含苞欲放,寄寓了彝族劳动人民朴素美好的情感。“造化钟神秀”,仅此两景,不虚此行。
世界恐龙谷也饶有趣味。禄丰恐龙遗址博物馆因地制宜,依山坡而建。漫步馆内,四周随处可见几米深的大坑,那正是恐龙化石的发掘之处。高高的架子上陈列着一排排不同种类的恐龙化石。有长脖子小脑袋的食草恐龙,有短脖子大脑袋的食肉恐龙,蔚为壮观。最大的巨型恐龙化石长27米,高6.5米,震撼。可以想象一下,遥远的侏罗纪,植被茂盛,草木丰美,地球上还没有人类。这些庞然大物四处游荡,或奔跑,或跳跃,或漫步,有的跺一下脚,地面都要抖三抖。这是多么奇异的景象!
苍山洱海,一直寄托着四方游客的浪漫怀想,于我,却有点小失望。
洱海,水略显浑浊,也不够辽阔,感觉不如青海湖的幽碧静谧,也不如海上桂林的风光旖旎。或是游人过多,污染所致?倒是回程中私人游艇上的乐队演出,还有点意趣。长发的流浪歌手,拨弄着吉他,演奏着听不太清歌词的摇滚乐,欢迎着游客,或高亢或低迷,通俗,却不失热情。船上有小朋友被调动起来了,敲打着膝盖或者杯碟助兴。我也热舞一曲,并被同伴录了视频,作为亲近此水的见证。
玉龙雪山是此行最大的遗憾。远远地望见有雪,爬上去却什么都没有,只看见白茫茫的大雾一片。我们一行只走到了海拔4506米,但估计即使走到最高处4680米,也看不见什么雪。我心里有个疑问:十多年前,同样是暑假,我在瑞士铁力士雪山上的时候,温度比这里高(那时我穿着无袖的短裙,这次却穿了夹层的两件衣服),雪却比这里厚得多。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我年岁渐长体感怕冷吗?还是因为玉龙海拔更高的原因?晚上发了微信朋友圈,有友人释疑说:那远远望上去的白色,其实并不是雪,而是山顶风化的石灰岩。可能有点道理。
丽江古城和大理古城的确有一些少数民族元素,但是商业气息太浓,与其他地方的古城相比,千篇一律,并无太多独特之处,不能给我很深的触动。倒是喜洲古镇,这个西南边陲小镇竟然在茶马古道上占据着如此重要的地位,是我没有想到的。严家大院气势恢宏。“六合同春”式深宅大院,有着翘角飞檐高大繁复的大门,飞舞着秀丽字画的照壁,以及别具西式风格的别墅洋房。虽经岁月的洗礼,瑰丽的朱漆门窗、大理石雕刻的白色围栏仍不失其当年的风华。堆积如山的铜钱和遍布全国乃至美洲的商业据点,充分展示了严家当年的商业帝国风采,再现了喜洲曾有的贸易发达和商业繁荣。无怪乎雄踞一方的南诏曾经定都于此。很想在这个小镇优游半日,充分领略白族风格间杂海外风情的独特民居,仔细寻找茶马古道的历史遗迹,无奈归期已近,只得匆匆别过了。
返程时飞机晚点,再从机场出去逗留半日,碰巧进了一家民族特色的饭店,领略了一下彝族风情。穿着彝族服装的年轻男女服务生,载歌载舞,为客人上菜。小姑娘的山歌很清脆,小伙子的杂技功夫则十分了得。一手一个托盘,头顶一个托盘,嘴里含着一根长筷子,筷子两端还各顶一个菜碗。伴随着音乐,手舞足蹈,喜气洋洋地来到客人面前,而碗盘杯盏里的食物却稳如泰山。艺术来源于生活。少数民族的生存条件较差,生活相对艰苦,可是,他们却甘之如饴,即便是一餐饭,一担水,甚至一场繁重的劳作,他们都能将之变成娱乐,从中创造出艺术的趣味来。这歌舞里,有智慧,有情怀。
归来,很多人问起,总的来说说云南旅游。前些年云南旅游名声特别臭,乱象非同一般。从我们这次第一个导游的素质可见一斑。不过自从2017年4月新任云南省省长大力整顿旅游市场以来,事实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我们这一次,别克商务车接机,见面每人送鲜花,充分体现了春城的特点。全程有旅游管家线上或线下跟踪服务。见面有伴手礼,离开时有送别礼。酒店都不错,餐饮也还比较有特色,并没有多少购物的景点,更没有强制消费。虽然景色没有想象中那么完美,《云南的响声》表演也远不如贵州的那一台戏,但这是主观因素吧,见仁见智。旅行社电话回访时,我如实反映了一下导游让人不愉快的事实,对方还邮寄了四份当地特产精油作为补偿和歉意。可以感受到云南省政府重新打造这张旅游名片的用心和决心。经是好经,可惜让下面的和尚(主要是无良导游)念歪了,世间的事情,很多时候都是如此。
好在有梦。几年之后,或许可以期待纯粹美好的西双版纳或者香格里拉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