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絮叨叨说拜年——别具一格话年俗(二)
夫家红安的团年饭别具一格,拜年的风俗也与众不同。
首先,拜年的时间有特别的约定俗成。拜年越早越好。不管是去什么地方,去哪一家拜年,必须在上午。如果12点钟之后再去,会被认为不敬或者不吉利,主人会不高兴的。一日之计在于晨。大概早上给人的感觉总是新生、向上和充满希望的,午后,尤其是黄昏夜晚,则是相反的感觉。所以在这里,即便不是正月,任何平常的日子,若去看望病人,也一定要在上午。否则,会非常不讨喜,有怠慢之嫌。
如果村里或者亲戚中前一年有新故的亡人,则必须正月初一一大早就去拜祭,称为“插新”。“插新”跟拜年有关,又相对独立。也就是说,如果去了亲戚家“插新”,到了该给这一家亲戚拜年的日子,还得另外再去,不可省略。
中国人的亲戚观念很重,红安也是人口大县,以前多为大家庭,七大姑八大姨的亲戚很多,是否要一一拜年呢?不尽然。红安俗语说:“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走丢了。”通常说来,三代以内的族亲,两代以内的表亲和姻亲,是一定要互相拜年的。拜年即是互相走动的象征。若超过三代,基本上就不走动了。因为亲戚太多了,拜年的时间要求又很苛刻,如果面面俱到,实在忙不过来,必须有所取舍。
在红安人的观念里,“嫁出门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儿一旦出了嫁,就可以不跟娘家的亲戚走动了。比如按照红安人的习俗,我和我的堂姐妹,我和我的舅舅、姑妈、姨妈以及表姐妹,是可以不再走动的。是不是有那么一点点重男轻女的意味?还好我只是半个红安人。要知道,我跟我的堂姐妹表姐妹们关系最好了,如果不跟她们走动,我简直要哭了。不过,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状况也在发生变化。现在很多人家有了私家车,再不济也有摩托车,而且路修得都很好,交通也比较发达。相对于以前而言,走亲戚方便很多,效率也高很多,所以如果双方都愿意的话,约定继续互相走动也是容易实现的。
红安人讲究礼数,给亲戚拜年必带礼物。礼物本身要求倒不高,多是烟酒副食或者鱼肉什么的,互相带来带去。年长者可以带营养品,有小孩儿的人家,可以带水果饮料。现在年轻人图省事,有的也不买礼物了,直接给红包。礼物是什么,红包多少,都不计较。无非是图个吉利,取新年进财之意。这一点跟我娘家有大大的不同。我娘家正月也拜年,但拜年都不带礼物。带礼物是在腊月,称“辞年”。腊月二十以后,家家户户都开始辞年了,大包小包地拎着礼物,或者揣着红包,去给自己认为重要的亲戚或者朋友辞年。大概是感谢一年以来的关心、帮助和支持吧。中国地大物博,同在一个省,我娘家和婆家的风俗却迥异。但无论是辞旧还是迎新,继往还是开来,都充分体现了人们朴素的亲情观和辞旧迎新的美好感情。
在众多的亲戚中,拜年的日子如何区别和安排?这一点红安人也特别讲究。
俗话说:“初一不出门,初二拜丈人。”远亲不如近邻,大年初一村里人都不出远门,留在家里,乡里乡亲的互相走动拜年。
初二这天,姑爷最大。姑爷带着孩子来给自己的丈人和孩子的舅舅们拜年。那一定要好酒好菜款待的,否则便是失了礼数。
初三拜姑妈和姨妈。
初四是新女婿上门,意思是刚结婚还没有生孩子的姑爷独自给岳父母或者岳叔父拜年。另外还可以给稍远一点的族亲或其他的亲戚拜年。
每一天的拜年对象都比较固定,不可乱来,否则会被认为很失礼。
我公公和婆婆都是大家庭,亲戚众多,很多我都不认识,而且地道的红安土话我也不太听得懂。但是,根据来拜年的日子和来访者的年龄,我大致可以猜出跟咱们家是什么关系,礼貌地打打招呼,寒暄几句。这么多年来,倒也不曾出错。为此,我在夫家赢得了知书识礼的好名声。
在去年春节时的《别具一格话年俗》一文中,我有写到,拜年的时候一定要招待客人吃正餐或者“喝茶”,所以,勤劳的红安主妇们正月初几那几天都是在厨房里忙来忙去,有时候一整天都在不停地给人做好吃的。那么辛苦的红安厨娘们什么时候可以享受一番,吃吃别人做好的饭菜,见见自己最想见的人呢?别急,红安风俗也有考虑到。
正月初九之后,一般是初十或者十五,有“接姑娘”的习俗。会安排丰盛的酒席,甚至请专门的女客作陪,把出嫁了的“老姑娘”(妹妹)和“新姑娘”(女儿、侄女儿)都接回家来,好好聚一聚。这样的“女客宴”,男人是无福消受的。一帮子女人坐在一起,吃吃喝喝,拉拉家常,说说体己话,度过难得和惬意的一天。
过了这一天,年基本上就算是过完了。淳朴的红安女人们,上班的上班,种地的种地。她们含辛茹苦,相夫教子,用勤劳的双手营造一个温柔的港湾。亲人们元气满满地从这里出发,或驰骋职场,或拼搏考场,待年味又浓时,再回到这里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