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假情真——我看《妖猫传》

事假情真——我看《妖猫传》

因为主研的是唐代文学,想看《妖猫传》很久了,春节假期终于如愿。很多人不看好这部电影,甚至以此来质疑陈凯歌。可能是他们没太仔细看吧,当然更主要的或许是审美风格的差异。

电影很文艺。有很多经典台词,非文艺粉不能彻底领会。

“多少次的午夜梦回,我幻想我活在玄宗的时代,我也走进了花萼相辉楼,我也看见了她。”编剧借中唐诗人白居易之口,表达了对无上之美的憧憬和迷恋,对大唐开元盛世的向往、怀念和赞美。千年以来,都道李白的诗歌无人能及,只因里面有盛唐气象。而那,正是盛唐气象的绝佳体现。

“驾驭所有的人,就是帝王的极乐之乐。”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吕深刻领会了玄宗用“极乐之乐”四个字赐予他的含义。但是,玄宗真的能够得到这极乐之乐吗?他真的能够驾驭所有的人吗?

“在极乐之夜的最后一刻,贵妃似乎已经预感到了自己日后的命运。强盛时,她是帝国的象征;危难时,大唐将不再需要她。在马嵬驿,她因此渴望拥抱所有的爱。她知道死亡来临时,她再也听不到爱的表白了。”一个那样美丽的女人,全身心付出,却得不到对等的感情,甚至都得不到起码的庇护,该有多绝望。但是,在生命即将终结之时,依然对爱情怀有最本能的渴求。哪怕是她并不爱的人(片中指阿倍仲麻吕),她也希望从他那里得到爱的真情表白和肯定,因为那至少证明自己曾经存在过。如花的生命,在最灿烂的时候戛然而止,但是,曾经被真诚地爱慕过,也不算完全白白浪费了。怀着这样的幻想和满足死去,至少可以减轻一点落寞吧?

电影很抽象。猫身人神,似乎很荒诞。但是,其实它跟《英雄》《无极》一脉相承,都是用亦真亦幻虚实相间或悬疑或惊悚的故事,来表达一个抽象的理念。

爱是什么?

爱不是占有。“回眸一笑百媚生”,安禄山的觊觎,直接将他“倾慕”的女人送上死路。玄宗口口声声要和杨贵妃生生世世,白头偕老。但是到了关键时候,却只顾自己的命和所谓的国家前程,甘愿牺牲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人。面临兵变,他惺惺作态地对贵妃说:“我很想把我的头颅放到那个盘子上,可那样就违背了我与你白头偕老的誓言。”更加讽刺的是,“谁也不愿背负上杀死贵妃的罪名,连皇帝也不愿意”。于是,玄宗成了最大的幻术师,亲手导演了这一场绝妙的骗局——骗杨贵妃假死,“让她怀着对自己的爱恋和对未来再度重逢的期待死去”。

杨贵妃是何等聪颖之人?早就识破了“尸解大法”是一个骗局,但她不愿让玄宗为难,所以假意相信,从容赴死。爱是成全。她宁愿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他的生机。在接受针刺之术前,她还将自己的一缕头发包在香囊里留下来送给玄宗,以纪念他们的“爱情”。可怜可叹,一个绝代佳人的爱!

爱是守护。为了贵妃惺惺相惜的一句话,白龙冒着生命危险逃回来救她。为了解其蛊毒,甘愿作为生肉,以身饲猫。即便肉身已逝,也愿意将灵魂寄存于猫身上,用心守护、陪伴她三十年,并想方设法为她报仇。“我知道她死了,我只是一直不舍。”听到这句话,让人忍不住想落泪。三十年了,守着一具尸体,魂魄不肯散去。有影评说这部电影残忍而凄美,正是这样的感觉。

“血染江山的画,怎敌你眉间一点朱砂,覆了天下也罢,始终不过一场繁华。”爱江山更爱美人,是很多性情中人对风流帝王的误解和期许。

事实呢?帝王家哪里有真正的爱情?如果不是附会,也顶多香艳而已。即便是长生殿里传唱千年的《长恨歌》,也不过是世人揪心的执念罢了,哪里能够代表又哪里能够骗得了当事人自己?

但是,“诗是假的,情是真的”。它存在于阿倍仲麻吕的日记里,在他前往回国码头又折回的背影里,更在白龙三十年如一日的用心守护里。如此,杨玉环即便躺在冰冷的地下,屈受着“祸国”的千秋骂名,她也应该可以瞑目了。

为了拍这样一部电影,陈凯歌耗费了6年时间,并斥巨资在湖北襄阳建了一座唐城。正如他自己所说:“人这一辈子有几个6年?但是在这个时候我就想,我是不是也应该把自己看成一个托钵僧,因为我有电影这样一个信仰,可以引导我忍辱、精进,不流于俗,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在过去6年的时间,我自己感觉我做了个托钵僧,我是个化缘人,我想继续做下去。”艺术的真实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它亦真亦幻,不流于俗。衷心祝愿凯歌导演在电影这条路上坚持自我,不断精进,像剧中的空海僧人一样,托钵化缘,寻得“无上密”,取得更多的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