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1940— )

汤亭亭
Maxine Hong Kingston(1940— )

北京外国语大学 img

汤亭亭是当今最负盛名的华裔美国作家,至今共写过8部作品,获得过各种图书大奖。1980年,汤亭亭荣获“夏威夷活珍宝”(Living Treasure of Hawai’i)称号,1990年被授予美国学院和艺术与人文研究院奖(American Academy and Institute of Arts and Letters Award),1997年获得克林顿总统颁发的国家人文勋章(National Humanities Medal),2008年又被美国国家图书基金会授予“杰出文学贡献奖”。

1940年,汤亭亭出生在美国加州的斯托克顿。父亲汤思德原籍广东新会,1924年移居纽约。他本是读书人,但在纽约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好从事洗衣业。汤亭亭的母亲是个有文化、独立意识很强的妇女。她于1939年在两个幼儿夭折后才到美国与丈夫团聚。此前,她用丈夫寄回国的钱接受正规的助产士训练,并在家乡成功地行医多年。

汤亭亭是家里六个孩子中最年长的。由于家境困难,她和弟妹们从小就习惯在课余时间到洗衣店里帮忙。实际上,汤思德的洗衣店不但是家人聚会的地方,也是华人经常光顾的场所。在这里,汤亭亭听到乡亲们用家乡话讲述的许多故事,从中得到大量有关中国历史、文化、神话传说和诗歌等方面的知识。这些都对她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由于在家里说广东家乡话,汤亭亭上学后有一段时期曾因英语不好在课堂上保持沉默。但到九岁时,她已经会用英文写诗。好强的汤亭亭是个勤奋的学生,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因此获得奖学金上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她最初读的是工科,很快就改学英美文学。60年代初期,在民权运动、妇女解放等各种激进思潮的影响下,伯克利大学校园沸腾,学生思想非常活跃,这些对汤亭亭世界观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1962年汤亭亭大学毕业,同年11月与大学时期结识的演员厄尔·金斯顿结婚。1966至1967年间,夫妻二人同在加州海沃德一所中学教书。此后他们迁居夏威夷,17年后重返加州。

1976年汤亭亭发表处女作《女勇士》(The Woman Warrior),一举成名,并荣获1976年全国书评界非小说奖(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 for Nonfiction)。《女勇士》的副标题是“一个生活在群鬼中间的女孩的童年回忆”,全书包括“无名女子”、“白虎山学道”、“乡村医生”、“西宫门外”和“羌笛野曲”五部分,其中第一、三、四部分讲述“我”的姑姑、母亲和姨妈的故事,第二和最后一章主要是“我”的经历。“白虎山学道”一章中“我”的故事以中国读者熟悉的花木兰和岳飞的传说为基础;“羌笛野曲”结尾则借用蔡文姬的故事。《女勇士》中虽然也有反映华人饮食、婚姻习俗的内容,但最引人注目的是作者创造性地反映、利用中华文化。可以说《女勇士》是华裔美国文学发展的一个新里程碑。汤亭亭用拼贴手法把母亲、姑姑和姨妈的故事,个人的回忆和经历,以及经过她改写的中国和西方的神话传说、意象等融汇成书,因此最初她把《女勇士》作为小说交给出版社,但出版社为了便于销售却将书作为“自传”发表。

汤亭亭认为自己的第二部作品《中国佬》(China Men,1980)和《女勇士》实际上是“一本大部头的书”。她在构思《女勇士》时,几乎同时写了这本关于华裔男子的书,她说她对男人和对妇女一样有感情。获得1981年美国全国图书非小说类作品奖(National Book Award for Nonfiction)的《中国佬》,讲的是家族中几代男人,包括“我”的曾祖父、祖父、父亲、弟弟和堂、表兄弟等的故事。与《女勇士》不同的是,《中国佬》一书中的某一华人男子,如“我”的曾祖父、祖父、父亲等,往往代表了某个历史时期的一群华人、甚至一代华人。因此,更确切地说,这是一部华裔男子在美国的奋斗史。在这部极具震撼力的作品中,作者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叙述早期华工在美国的苦难经历、受到的种族歧视和不公平待遇。更重要的是,它向世人宣告美国历史不曾提及的华人对建设美国,尤其是开发夏威夷、建造横贯美国大陆的铁路所作的巨大贡献。作者在《中国佬》一书中表达的中心思想是华裔美国人有权把美国称为自己的国家。在书中她把用铁轨将美国的南方与北方、东部与西部连接起来的“中国佬”称作“连接、建设美国的先辈”。作者是把华人男子作为英雄来歌颂的,在书的标题页和每个华人男子故事的篇名页上,首先进入读者眼帘的是刻有“金山勇士”四个汉字的醒目大章印。

汤亭亭吸取了《女勇士》的教训,为无知的读者专门提供了历史背景。在《中国佬》的正中间,她加了长达八页的“法律”一章,其中没有人物,纯粹是历史,详尽地讲述1868年至1978年间美国形形色色的排华法案,尽管她意识到这种写法有碍于书的模样,而且可能显得相当累赘。

汤亭亭的第三部作品,也是她的第一部小说《孙行者》(Tripmaster Monkey: His Fake Book,1987),讲的是60年代美籍华裔嬉皮士青年惠特曼·阿新的故事。这是一部后现代小说,使用20世纪60年代流行的美国通俗语来描写当时的美国。作者采用了元小说、后现代主义小说等艺术手法,结构支离破碎,叙事零散,戏仿、拼贴,语言游戏、黑色幽默、通俗化倾向随处可见,充分反映了美国,尤其是西海岸的加州旧金山在那个时代的种种特色——嬉皮士、反英雄、反文化、垮掉的一代、吸毒、反战等等。

《孙行者》十分难读,它故事性不强,写作手法却丰富多彩,因此它对评论家比对普通读者更有吸引力。这部共有九章的小说之所以难懂,一是因为它内容庞杂、包罗万象,要求读者熟悉那个时代的加州,尤其是旧金山。二是书中涉及大量的西方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由于作者对中国文学远不如对西方文学那么熟悉,加之自称“在写作时不做研究”,因此难免出错——比如关云长写成了关长云(Gwan Cheong Wun),让唐三藏对孙悟空说“我敢打赌你翻不出我的掌心”。小说后现代主义的通俗化倾向表现在其中大量的美国大众文化,包括好莱坞电影、戏剧等。汤亭亭“拼贴”的还有华裔美国历史及二战历史。

汤亭亭这部小说使用的语言与她前两部作品完全不同。因为阿新是正宗的美国人,说的是她所熟悉的60年代活生生的美语俚语,其特点是出现了大量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新词语,如sit-in[静坐示威/罢工],love-in[(颓废派青年等的)爱情聚会],be-in[(嬉皮士的)自由活动集会],teach-in[(大学师生就有争议的政治、社会问题发表意见,进行评论的)宣讲会],tripmaster等。这些新词语,再加上作者利用广东方言甚至日语的许多语言游戏,使得此书更加难懂、难译。作者像前两部作品一样利用广东方言的谐音词来做文章,不过常带有美猴王的嬉戏。小说的文体也多种多样,除斜体外,有大量内心独白、自由直接引语、自由直接思想。汤亭亭戏仿中国章回小说,第一、二章皆以“且看下回分解”结尾,但没有贯穿全书。据作者说,此小说的全知全能叙述者不是19世纪西方文学中常见的男性而是观音,她总是帮助女性人物,让惠特曼不好受,“她指使他,叫他闭嘴。给他形形色色的女友;让他应付各种困难局面”。叙述者有时对读者讲话,有时对阿新讲话,有时甚至对好莱坞讲话。不过,如果作者不说,读者很难辨认出全知全能的叙述者是观音。

汤亭亭的《第五部和平之书》(The Fifth Book of Peace,2003)发表时,出版社将其定位为“回忆录”,作者自己说它是“一块非虚构——虚构——非虚构的三明治”。此书取名为“第五部”和平之书,是因为汤亭亭听说中国古代有三部和平之书,指导人们如何避免战争、和平解决争端与冲突。她向大陆、台湾所有可能提供这三本和平之书信息的人请教,却毫无结果。中国作家王蒙对她说,“和平之书是你自己想象出来的。既然是你编造的,你可以自由地写你喜欢的东西。”这或许是激励她写和平之书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她通过两个弟弟参加越战的经历,以及自己和越战老兵接触后的亲身体验,痛感战争给参战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和心理创伤,希望通过写作给人们一些启示。

在《第五部和平之书》之前,汤亭亭写了一本《第四部和平之书》,主人公是《孙行者》一书中的惠特曼·阿新及其妻子唐娜,可惜其156页书稿在1991年10月加州奥克兰——伯克利地区一场大火中连同作者的房子一同烧毁。两年后出版的《第五部和平之书》并非《第四部和平之书》的翻版,只有其中“水”的一章是有关惠特曼·阿新一家在夏威夷的故事,也就是作者说的三明治中的“虚构”部分。实际上,汤亭亭讲述的大部分是她和丈夫的亲身经历,只不过用的是惠特曼·阿新和唐娜的名字罢了。

《第五部和平之书》由“火”、“纸”、“水”、“土”和“后记”五部分组成。作者解释说,她把火、纸、水、土看作“基本元素”,书从1991年的大火开始——火灾夺去了她正在修改的《第四部和平之书》,她的父亲刚去世——因此“火”的部分叙述她的“基本损失”。“火也是战争的意象”:这章有猛烈的交火,有关于炸弹爆炸等描述。“水”的一章是对丧失于火灾的那本书的“重写”。汤亭亭说,从火中幸存后,她需要水的意象,为的是使自己从火的意象中康复。讲述夏威夷的逃避服兵役者使她得以描述太平洋、河流和瀑布。“纸”的部分涉及传说被焚烧的几部和平之书。至于“土”一章,作者说,写有关如何结束战争的作品时,很容易陷入空想或过于理性化。她认为自己在书写和平时,必须回到现实,脚踏实地,要写真实的战争,写民族、人民、个人之间如何能和平相处。作者将此书献给“战争的老兵,和平的老兵”。反战、和平的主题贯穿全书。

《第五部和平之书》继续使用支离破碎的结构、零散的叙事,拼贴和通俗化倾向等后现代主义小说的艺术手法,尤其是“土”一章夹杂着许多退伍老兵的故事。她告诉采访者,重写的这本书和大火中烧毁的《第四部和平之书》不同,她写了一个个片段,没有条理和连贯性,她决定忠实于作品和生活被摧毁的经历,有意留下伤痕和接缝。

汤亭亭说,她写《第五部和平之书》前后花了12年光景,在此期间,她用写诗来放松自己,于是有了《当诗人》(To Be the Poet,2002)一书。她自称婴儿时不会写字却会唱,会把自己的诗说给他人听。后来她一直这么做,一些诗越变越长,成了小说;《女勇士》也是由诗歌发展而成的。写《当诗人》对汤亭亭来说是玩游戏。她说,在公民、教师和家长的责任感驱使下,自己写了《第五部和平之书》,为的是制止战争;而写《当诗人》时,她放下了重任,让世间的优美向自己走来。这本夹杂着散文的自由体诗歌集里有多幅漫画插图、甚至数学算草,充分体现了作者所说的“诗人总是快乐的”、“诗歌是自由的”。

2006年,汤亭亭编辑的《战争老兵,和平老兵》(Veterans of War,Veterans of Peace)问世。2011年,汤亭亭出版新作《我喜欢自己的生活有充分的余地》(I Love a Broad Margin to My Life)[1]。

汤亭亭的处女作《女勇士》无疑是她的代表作,在这部广受好评却又颇具争议的作品中,作家探索自我身份,既批评中美两国文化和社会,也从两种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主人公“我”在对抗父权制、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中成长为华裔美国人。汤亭亭作品结构上的特色在《女勇士》中已略露端倪——章节之间的联系脉络清楚,但章节之内叙事零散。她曾说“我不过是和其他人相关联的‘我’”,因此作者首先是通过探索家族亲人来探索自我身份的。

《女勇士》出版后深受美国读者欢迎,评论赞扬该书“不同凡响”、内容“像中国织锦缎一样绚丽多彩”、“具有激动人心的震撼力”、文字“像磁器般细腻”、“抒情诗般优美”等等。汤亭亭本人却认为美国读者大多曲解了《女勇士》,把一本集家史、历史、回忆、神话传说和奇想为一体的著作当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传”、“回忆录”,陷入了出版商为了招徕读者而设下的圈套。《女勇士》在一些中国通和相当多的华裔和华人读者中引起的反响却截然不同。他们批评作者完全不懂中国历史和文化,误导了无知的读者;说她写这样一本书是为了取悦白人读者,满足他们追求异国情调的好奇心。华裔男作家赵健秀甚至认为汤亭亭在书中有意夸大父权制度下中国妇女受压迫的现象,歪曲中国历史传说,其“种族主义”的恶果在于进一步加深人们固有的概念,即中国传统社会歧视妇女,和西方文明相比处于劣势。在华人男子备受白人蔑视的情况下,揭发、批评华人男子对妇女的态度,这种做法无异于助纣为虐。赵健秀和一些人还指出,美国社会把华裔美国人视为文化上的“他者”,汤亭亭以“自传”形式出版《女勇士》,正好以“内部”知情人的身份为这一观点提供了论据。应该说,这一批评并非毫无道理。在对作者的采访中,从人们提出的一些问题可以看出,许多对华裔美国人毫无了解的读者确实是误读了汤亭亭的作品,把书中使用的隐喻等当作“事实”,把文学当作历史,这是作者本人始料不及的。美国读者受主流文化影响,对中国和华人的印象早已先入为主,因此误读的责任不应该由汤亭亭承担。不过,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华裔美国作家倒是可以从中汲取教训,在创作时认真考虑“无知”的普通美国读者。说汤亭亭敌视华人男子也是没有根据的,她于1980年发表的《中国佬》可以证实。

本书选取的是《女勇士》的第二章“白虎山学道”,它是书中最精彩的一章,主要讲述“女勇士”花木兰的故事。汤亭亭在这一章中挪用并改写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充分发挥美国提倡的独创精神。白虎原为中国古老神话中的西方之神,同时也象征威武和军队,所以古代很多以白虎冠名的地方都与兵家之事有关,或许作者暗示她讲的是一个威武的西方花木兰的故事。汤亭亭在改写的花木兰中揉入了自己的经历,而且在叙述故事时幻想“我”就是花木兰。她巧妙地这样来过渡:“一晚又一晚,母亲总要讲到我们睡着为止。我搞不清故事在哪里截止,梦从哪里开始。睡梦里母亲的声音和女英雄的声音混为一体了。”

汤亭亭的花木兰和北魏的花木兰不同之处主要有三:首先,后者替父从军与入侵的北方游牧大国柔然作战;而前者与内部敌人皇帝和贵族的剥削、压迫、不公做斗争——是他们征兵夺走了弟弟、剥夺了她的童年、歧视压迫女性。作者的弟弟应征参加越战,她的童年是在父亲的洗衣店里干活中度过,她痛恨华人移民说“宁养呆鹅不养女仔”,也不愿意为了与男性约会迫使自己成为美国式的女性。汤亭亭笔下的花木兰是个“来报仇的女人”,既像《水浒》中替天行道的好汉,又像劫富济贫的罗宾汉。其次,汤亭亭改写了岳飞的故事并和花木兰的故事嫁接。刻在背上的“精忠报国”变成了“报仇”、“誓言”、一桩桩“冤情”以及父母的姓名和老家的住址;这是因为作者的父母害怕他们的“美国”子女忘记祖国的老家,母亲一再灌入孩子们耳中的是“广东省、新会村”,“顺着我们来的路回去,就会找到我们家的房子。不要忘了。只要提父亲的名字,村里人都能指出我们的房子”。此外,汤亭亭的花木兰不但有弟弟,还有丈夫和孩子,作者说“结婚、生孩子使女勇士更强壮”。

女勇士是个理想化的、同时具有男女两性最优秀品质的人,是个作者创造的东西方文化汇集于一身的人,是个华裔美国人。她7岁开始随着一只双翼展开成“人”字的鸟进山学习“做人”的历程;接待她的两个老人让她做出选择——回家,或者学本领为村里人报仇,夺回被盗的粮食,做一个能够让汉人记住的尽本分、有责任心的人。女孩儿的“美国自我”有行使自由意志的权力,她的“华人自我”决定她首先考虑大家的利益,要成为勇士。在训练的过程中,她先模仿老虎;寻虎易,但是要了解龙需要成人的智慧,龙体庞大,不能尽收眼底。但她渐渐学会使自己的心灵像宇宙般博大,能够兼容并蓄。这章最后,作者说“我”和女勇士相同,不过“我”是通过文字来报仇。

可以看出汤亭亭的女勇士是当代的华裔美国花木兰,她反对歧视压迫妇女,反对剥削和种族歧视,反对征兵作战,所有这些无不受作者本人经历的影响。作者本人也从一个年轻的“来报仇的女人”成长为一个为父辈争得“连接、建设美国的先辈”名分的华裔美国人;从反抗对个人的不公,发展到为世界和平呐喊;从一个女勇士发展成为一个和平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