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bliography
Primary sources:
Jen, Gish.Typical American.New York: Plume, 1991.
—.Mona in the Promised Land.New York: Alfred A.Knopf, 1996.
—.Who’s Irish? Stories.New York: Alfred A.Knopf, 1999.
—.The Love Wife.New York: Alfred A.Knopf, 2004.
—.World and Town.New York: Vintage Books, 2010.
Further readings:
Cheung, King-kok.“Re-Viewing Asian American Literary Studies.” An Interethnic Companion to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Cambridge:Cambridge UP, 1997.1-21.
Feldman, Gayle.“Spring’s Five Fictional Encounters of the Chinese American Kind.” Publishers Weekly 238.8 (Feb.1991): 25.
Kafka, Phillipa.(Un)Doing the Missionary Position: Gender Asymmetry in Contemporary Asian American Women’s Writing.Westport, Conn.&London: Greenwood Press, 1997.
Kim, Elaine H.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Writings and Their Social Context.Philadelphia: Temple UP, 1982.
Lee, Rachel.The Americas of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Gendered Fictions of Nation and Transnation.Princeton: Princeton UP, 1999.
—.“Gish Jen.” Words Matter: Conversations with Asian American Writers.Ed.King-Kok Cheung.Honolulu: U of Hawaii P, 2000.215-232.
Li, David Leiwei.“The Production of Chinese American Tradition:Displacing American Orientalist Discourse.” Reading the Literatures of Asian America.Ed.Shirley Geok-lin and Amy Ling.Philadelphia:Temple UP, 1992.319-331.
—.Imagining the Nation: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Cultural Consent.Stanford: Stanford UP, 1998.
Ling, Amy.Between Worlds: Women Writers of Chinese Ancestry.New York: Pergamon Press, 1990.
Matsukawa, Yuko.“MELUS Interview with Gish Jen.” MELUS 18.4(Winter 1993): 111-20.Rpt.in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Reviews and Criticism of Works by American Writers of Asian Descent.Ed.Lawrence J.Trudeau.Detroit: Gale Research, 1999.179-183.
Mehren, Elizabeth.“Dodging the Literary Labels.” Los Angeles Times 29 Apr.1991: E1-2.
Palumbo-Liu, David, ed.The Ethnic Canon: Histories, Institutions, and Interventions.Minneapolis & London: U of Minnesota P, 1995.
Pearlman, Mickey.“Gish Jen.” Listen to Their Voices: Twenty Interviews with Women Who Write.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93.36-46.
Satz, Martha.“Writing about the Things That Are Dangerous: A Conversation with Gish Jen.” Southwest Review 78.1 (Winter 1993):132-140.
Shiroishi, Julie.“American as Apple Pie.” Asian Week 18.6 (Sep.1996).26 Oct 2012 <www.asianweek.com/092796/cover.html>
Smith, Wendy.“Gish Jen: The Book That Hormones Wrote.” Publishers Weekly 246.23 (June 1997): 59-60.
Sollers, Werner.Beyond Ethnicity: Consent and Descent in American Culture.New York & Oxford: Oxford UP, 1986.
Trudeau, Lawrence J., ed.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Reviews and Criticism of Works by American Writers of Asian Descent.Detroit:Gale Research, 1999.
Wong, Sau-ling Cynthia.Reading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From Necessity to Extravagance.Princeton: Princeton UP, 1993.
—,and Stephen H.Sumida, eds.A Resource Guide to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New York: MLA, 2001.
单德兴、何文敬主编.文化属性与华裔美国文学.台北: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1994
—.再现政治与华裔美国文学.台北: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1996
石平萍.《典型美国人》中的文化认同.见: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120-125
—.多样的文化,多变的认同——美国华裔作家任璧莲访谈录.见:文艺报·文学周刊,2003年8月26日第4版
—.美国华裔作家任璧莲谈创作.见:外国文学动态,2004(2): 14-16
—.当代美国少数族裔女作家研究.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7
王希.多元文化主义的起源、实践与局限性.见:美国研究,2000(2):45-80
吴冰,王立礼主编.华裔美国作家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1]Typical American:典型的美国佬。这句口头禅最初是拉尔夫、特丽萨和海伦针对物业管理员皮特的讥讽之辞,后来干脆用来表达对美国白人和主流文化的反感。颇具反讽的是,在美国化过程中,他们或多或少地显露出“典型的美国佬”的特征。但是这样的转变带来的不是幸福,而是灾难,好在他们能够及时反省,迷途知返。任璧莲以“典型的美国佬”为题,意在扩充“典型美国人”的定义,以包括张家人和任何其他种族的人。在她看来,张家人都是典型的美国人,不是因为他们认同美国主流文化,变成了所谓的“典型的美国佬”,而是因为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身份困惑和认同危机。
[2]imagineer:在“imagine”和“engineer”基础上采用混成法创造的新词,指敢想敢干的人,即想法大胆且敢于付诸实践的人。
[3]Grover Ding:格罗弗·丁,土生土长的美国华裔百万富翁,特丽萨的相亲对象,由此认识了拉尔夫,并彻底改变了拉尔夫的生活。
[4]Shanghainese:上海方言。
[5]这段话中,任璧莲由“听得见”“听不见”的中文表述论及中美文化的一个重要差异:中国文化认为限制处处存在,而美国文化强调人有无限潜能。
[6]Yifeng — Intent on the Peak:拉尔夫的中文名,(张)意峰,志攀顶峰的意思。
[7]fan tong — a rice barrel:饭桶。
[8]Bai Xiao, Know-It-All:百晓,张意峰给大姐特丽萨取的外号。
[9]海伦和特丽萨在中国都属于中上阶层的千金小姐,从小在教会学校里读书,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熏陶。
[10]a wolf’s hair maobi:毛笔,特指狼毫,但狼毫所用的材料一般是黄鼠狼尾巴上的细毛,即weasel’s hair,而不是wolf’s hair,这里存在文化误译。
[11]a back door:后门。父亲的意思是,决不走后门。
[12]“Yi dai qing qing, qi dai huai” — one generation pure, the next good for nothing:一代清清,七代坏。
[13]there was no carving rotten wood:朽木不可雕也。
[14]the Golden Gate Bridge:金门大桥,国际公认的美国旧金山市的象征,亦被视为美国的象征,虽不及自由女神像那般家喻户晓。
[15]Mona:拉尔夫·张的小女儿。
[16]the Empire State Building:帝国大厦,高102层,1930年动工,1931年落成,名字来源于纽约州的别称帝国州(Empire State),是纽约市的地标之一。
[17]Ferris wheels:摩天轮,以发明者、19世纪美国工程师George W.G.Ferris命名。
[18]the Automats:用自动售货机供应食品的餐馆。
[19]Janis:老赵的妻子。
[20]Cal Tech: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加州理工学院。
[21]MIT: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麻省理工大学。
[22]Pete the super and Boyboy:公寓的管理员皮特和他养的狗,此时拉尔夫并不知道皮特是格罗弗的雇员。
[23]the George Washington Bridge:乔治·华盛顿大桥,横跨哈德森河,联接纽约市与新泽西州。
[24]moongate:(中国建筑中的)月洞门。
[25]这一段风景描写令人想到大火熊熊燃烧的地狱,暗示格罗弗扮演着撒旦的角色,要将拉尔夫引入痛苦的深渊。
[26]狂野的极速飙车之后,格罗弗又领着拉尔夫体验暴饮暴食的“快乐”,直到两人准备回家时,拉尔夫才知道格罗弗是这家餐馆的老板。格罗弗不仅让拉尔夫感受到自我放纵的“快乐”,接下来还会给他灌输白手起家、发财致富的美国梦,让他体味到思想解放的“惊喜”。这样的“快乐”与“惊喜”令拉尔夫沉迷,导致他最终落入格罗弗的圈套。
[27]Salisbury steak:索尔兹伯里牛肉饼(以牛肉糜加鸡蛋、牛奶、面包粉制成,即汉堡牛肉饼)。
[28]Typical American wasteful:典型的美国佬浪费成性。这里拉尔夫习惯性地想起了口头禅“典型的美国佬……”,但反讽的是,在格罗弗的怂恿下,他也加入了浪费食物的行列。
[29]doggie bag:doggy bag,餐馆提供的食品袋,用于顾客打包未吃完的食物。
[30]从以上的对话可以看出,格罗弗的生意涉足很多领域,偷税漏税是他谋取利润的一贯伎俩。
[31]South Pacific:《南太平洋》,美国经久不衰的音乐剧之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占领下的南太平洋一个小岛为背景,讲述美军军官与当地农场主及土著的婚恋故事,涉及种族歧视的主题,改编自詹姆斯·米切纳(James A.Michener,1907—1997)的普利策奖获奖小说《南太平洋的故事》(Tales of the South Pacific,1947),1949年在百老汇首演,1950年摘获普利策戏剧奖,1958年、2001年分别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电影。
[32]a singing Chinaman:一个唱歌的中国佬。“中国佬”是一个带有种族歧视色彩的称谓,这里格罗弗虽然在宣扬拜金主义,但他的发迹史表明由于种族歧视的存在,有色人种必须获得某种成功,才能在以白人为中心的美国社会里获得某种认可。
[33]‘I can do all things in Christ who strengthen me’:赐予我力量的基督使我无所不能;Prayerize:祈祷;Picturize:描绘;Actualize:实现。格罗弗与拉尔夫对话中的这些引言均出自皮尔斯教授给拉尔夫的赠书《积极思维的力量》(The Power of Positive Thinking)。这部由美国牧师Norman Vincent Peale(1898—1993)撰写的书初版于1952年,至今畅销不衰。任璧莲曾在访谈中指出,这部书是总结美国文化中“宗教与自我扩张”关联的经典之作,以宗教的名义宣扬人的无限潜能。
[34]此时拉尔夫并不知道,格罗弗的第一桶金是偷餐馆的油脂做肥皂挣来的,格罗弗向他兜售的美国梦——白手起家,发财致富——其实是有瑕疵的。之后拉尔夫为了复制格罗弗的成功故事,付出几乎家破人亡的惨痛代价,这再次证明所谓的美国梦存在着黑暗面,对有色人种移民尤其如此。
[35]格罗弗告诉拉尔夫,关于白手起家实现美国梦的成功人士,有一些秘诀可以分享,譬如对外宣称自己出生在没有自来水的木屋里,自学成才,做生意不签合同靠人情等。这样的对话颇具讽刺色彩,揭示出所谓的美国梦经过文学作品、报刊杂志等的加工,已经成为一种可以复制的神话(myth),与实际情形也许相去甚远。
[36]与格罗弗相识的前一天,拉尔夫的两眼之间被蜜蜂叮了一个大包,恍若长了第三只眼。拉尔夫带着第三只眼聆听格罗弗“传道授业解惑”,听来的经验之谈中有一条便是要睁大眼睛,抓住机会,等他们各回各家时,拉尔夫发现第三只眼已经消失。从其后的故事情节来看,所谓第三只眼。其实是一个颇具反讽意味的隐喻。第三只眼的确指引拉尔夫发现了格罗弗和他提供的“机会”,但它毕竟是假眼,无法洞穿格罗弗的骗子本质和美国梦的黑暗面。
[37]Chang-kees:张基队。此时拉尔夫一家四口与姐姐住在一起,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推崇的大家庭,而非美国常见的核心家庭。拉尔夫笑称他家是“华人扬基队”(the Chinese Yankees),简称“张基队”(Chang-kees)。这个命名有几层深意:Yankees既可用来指拉尔夫所说的纽约扬基棒球队,也可作为美国人的代称,故而the Chinese Yankees相当于the Chinese Americans(美国华人);Chang-kees中的Chang由Ch(inese)+(Y)an(kees)两个音节合并而成,与张姓的英文拼写(Chang)相同,故而既可视为“华人扬基队”的缩写,又可视为“张家扬基队”的缩写。
[38]这一段与“双手捂耳的男孩”中有关限度论的表述相互呼应,但强调其积极的一面:尽管限制处处存在,但张家人通过努力,在学业和生活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39]the three branches of government:美国政府的三大权力部门,包括立法机关,即国会,由众议院和参议院组成;行政机关,即总统、总统提名和参议院批准的内阁官员及其下属,负责行使基于联邦法律的治理权;司法机关,即最高法院和较低级别的联邦法院,法官由总统提名并由参议院批准。
[40]Radio City Music Hall:无线城音乐厅,位于纽约市的洛克菲勒中心,是美国最大的室内剧场,1932年12月27日启用,被视为纽约市的地标之一。
[41]Davy Crockett:大卫·克罗克特(1786—1836),美国边疆开发者、众议院议员,其猎熊及与印第安人作战的边民传奇曾广为流传,在阿拉莫被墨西哥军杀害,是美国历史上备受推崇的英雄人物之一。
[42]The King and I:《国王与我》,美国纽约百老汇久负盛名的音乐剧之一,根据安娜·李奥诺文斯(Anna Leonowens,1831—1915)的回忆录《安娜与国王:曼谷皇宫六年回忆录》(The English Governess at the Siamese Court: Recollections of Six Years in the Royal Palace at Bangkok,1870)和英国作家玛格丽特·兰登(Margaret Landon,1903—1993)的小说《安娜与暹逻王》(Anna and the King of Siam,1944)改编,讲述英国十九世纪的传奇女性安娜·李奥诺文斯赴暹逻王国(今泰国)担任皇家教师的真实故事,1956年拍成同名电影。
[43]Cadillac:“卡迪拉克”牌轿车。
[44]Pyrex:“派莱克斯”耐热玻璃。
[45]Coney Island:科尼岛,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区南部的一个海滨游憩地带。
[46]Ringling Brothers:林林兄弟马戏团。
[47]Barnum & Bailey Circus:巴纳姆-贝利马戏团。
[48]Callie:凯莉,拉尔夫的大女儿。
[49]typical American good-for-nothing:典型的美国佬一无是处。特丽萨的自我剖析有一定道理:张家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讥讽“典型的美国佬”的所作所为,却不曾意识到部分情形下是他们的心理防御机制在起作用;另外,人性相通,张家人浸淫于美国文化的时间越长,他们越有可能变成“典型的美国佬”。
[50]the Yankees:美国纽约扬基棒球队,已有100多年历史,在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世界大赛中获得的冠军次数创造了历史之最。另参阅注释37。
[51]the Series:the World Series,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世界大赛。
[52]the Dodgers:美国洛杉矶道奇棒球队。
[53]Zenith TV:美国电视机品牌,历史悠久。
[54]go back to their laundry:很多早期华人移民教育程度不高,而且当时种族歧视猖獗,所以在美国不得不从事白人看不上的工作,开洗衣店便是其中之一。1943年,美国政府取缔《排华法案》之后,美国国内的种族关系发生变化,华人移民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增多,从事律师、医生、大学教师等职业的人数也增多。这里,白人观众叫张家人“滚回洗衣店去”,带有明显的种族歧视意味。
[55]任璧莲曾在访谈中指出,典型美国人的标志是对身份的困惑。这里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在讲求实际、实干和实效的美国……很多人都在相当严肃地思考他们是谁的问题……”
[56]与典型的美国人正好相反,“在中国……我们是谁则是铁的事实……谁的父亲,谁的母亲……在一个等级化的社会里,这些都是有用的信息”。
[57]mei guanxi:没关系。任璧莲认为,在中国,“人际关系非常重要,连中文里的‘没关系’也常常是‘不要紧’的意思”。在中国,个人是人伦网络中的一个环节,其行为受到方方面面的牵制,美国则是“平展延伸的美国,关系松散的国家,人人可以为所欲为”。
[58]Cammy:凯米,拉尔夫到美国后单恋的白人女孩儿。
[59]A chastened man, an older man, he remembered:以下是家庭惨剧发生之后,拉尔夫自我反省时的回忆。
[60]they had crawled into the tip of a bull’s horn:他们钻进了牛角尖。拉尔夫授课的教室很小,且位于塔楼顶上,楼梯非常狭窄,感觉像是牛角尖,这是一个很形象的隐喻,逼迫拉尔夫不得不直面太空时代研究机械工程毫无前途的现实。
[61]此刻拉尔夫想起了格罗弗对他说过的一些话,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一回到家便给格罗弗打电话,正好格罗弗需要找人承包炸鸡店以摆脱官司,两人一拍即合。
[62]这一段心理活动描写强调拉尔夫的顿悟: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限度论是有道理的,人并非如美国个人主义思想所宣扬的那样,能够实现自己的无限潜能。
[63]拉尔夫向来对特丽萨和老赵口诛笔伐,此刻却回想起他们两人在游泳池戏水的情景,耳边响起的是他们平等的对话。拉尔夫深受鼓舞,这表明他不仅感受到了对特丽萨的亲情,也说明他最终能以人性的眼光看待并接受这份婚姻体制外的平等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