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露德Ruthanne Lum McCunn(1946— )
Ruthanne Lum McCunn(1946— )
北京外国语大学
林露德出生在旧金山的唐人街,父亲是苏格兰裔美国人,母亲是来自香港的华人。一岁时,林露德随父母迁居香港,在母亲的大家庭中长大,5岁前只会说广东话。从相貌上看,林露德没有华人特征,对邻居的孩子们来说,她是“白人洋鬼子”。在华人学校她与众不同:6岁时,父亲把她送到英语学校读书,在那里她又成了“中国佬”(Ching Chong Chinaman)。父亲去世后一年,16岁的林露德才回到美国,到了父亲亲属居住的爱达荷州博伊西。这里只有一户华人。林露德说英语带英国口音、且具有移民思想感情,她很不适应博伊西,于是去了旧金山湾区和母亲的一个朋友住在一起。尽管看上去像西方人,从根本上说林露德还是个华裔美国人。她的名字中的Lum,即林,是母亲娘家的姓,林露德说:“我开始写作时,觉得有个Lum字在那儿很重要。我写的所有的东西都来源于此。”
林露德30岁时才开始认真写作,在决定做职业作家前,她做过教师,讲授过从小学直到大学研究生各个层次的课程。如今,她的著作已被译成9国文字,在16个国家出版。与其他华裔美国作家不同,她写的都是历史人物传记小说。她的创作建立在大量调研和采访基础上。她对写作非常严肃认真,是华裔美国作家中对中华文化传统了解较多、较深入的作家,也是对移民心态、思想感情把握较准确的作家。
《千金》(Thousand Pieces of Gold,1981)是林露德的第一部传记小说,独特之处在于它讲述了一个早在美国西部开发时期就进入金山的华人妇女的故事,如今已被翻译成6种文字,还被好莱坞拍成了电影。《唯一幸存者》(Sole Survivor,1985,一译《生还》)是个鲁滨逊式的真实故事,被译成多国文字,在12个国家翻译出版,中国的两岸三地都有中译本。《月珠》(The Moon Pearl,2000)描述19世纪20、30年代顺德三个女孩目睹不幸的婚姻想盘发离家共同生活,靠缫丝、刺绣自立谋生的故事,是最早的“自梳女”。《福星》(God of Luck,2007)讲述了19世纪一个被拐卖到秘鲁的顺德华工的苦难经历,使读者对知之甚少的秘鲁华工多了些了解。林露德讲述真人真事的著作还有《华裔美国人肖像》(Chinese American Portraits,1988)和《馅饼娃》(Pie-Biter,1983)等。
《木鱼歌》(Wooden Fish Songs,1995)是作者下功夫最多、写得最精彩的一部小说,是关于19世纪华人刘锦浓(Lue Gim Gong)的故事。根据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在《美国华人:—部叙述历史》(The Chinese in America:A Narrative History,2003)中的记述,刘锦浓1868年10岁时离台山赴美,先后在旧金山和马萨诸塞州的北亚当斯鞋厂做工。在那里,主日学校教师范妮·伯林格姆(Fanny Burlingame)见刘锦浓十分聪慧,便收他为养子。范妮是美国著名外交官蒲安臣(Anson Burlingame)的堂妹。她死后,给刘锦浓留下了佛罗里达州德兰德(DeLand)的两处房产和1.2万美元。德兰德地区位居佛罗里达州柑橘种植区中心,刘锦浓在该州培育出以他命名的获奖优质柑橘,既耐寒又经得起长途海运;还有抗霜冻的刘锦浓柚、新品种的甜苹果、樱桃果以及可以在感恩节前在暖房成熟的桃子。在美国赢得赞誉的刘锦浓回到家乡后陷入了困境,邻人冷眼看着他着迷地做各种实验。他试图用水泵引水上山浇灌柑橘树,当地农民却说他破坏了风水,因此捣毁了他家的果园。此时,他的父母又违反他的意愿,坚持要他娶妻成婚。就在成亲的当天,刘锦浓离家逃跑返回美国,愤怒的族人因此将他从家谱上除名。张纯如把刘锦浓作为一个实例,说明中国人移居国外要经过“灵魂的迁徙”(a journey of the soul)才能成为华裔美国人。由于在美国生活多年,刘锦浓已经变成一个具有“新习惯、新价值观、不同的举止,言谈间偶尔夹带英语”而令家乡亲人和故友感到极为陌生的人。
张纯如的历史书对刘锦浓只有一页叙述,而林露德却写成了一部长达380页的传记小说。作者通过大量细节讲述在美国“赢得赞扬”的刘锦浓的“成功”历程和他为此付出的巨大代价。刘锦浓最后仍然是一个边缘人,一个和祖国与家人割断联系、在异国他乡既无家庭又无白人和华人朋友的孤独名人。
作者在“后记”中说,刘锦浓对美国柑橘业的贡献以数百万美元计,1933年和1940年分别在芝加哥和纽约举办的两次世界博览会上,美国的佛罗里达馆里都展示了他的成就。但是刘锦浓去世后,连墓碑都没有,还是日后纽约历史学会主席扎布里斯基一次偶然机会到德兰德时,才让人在他坟上做了一块简单的标记。刘锦浓生前,每年有数千人参观他的果园,这些连吃带拿的来人从未邀请刘锦浓去他们的教堂做礼拜,或到家里做客。尽管他们不再拒绝刘锦浓走访,却从不请他进家门。
少年刘锦浓到美国后一直不忘寄钱养家的中国传统,他在第一封家信里就附了3美元孝敬祖父。美国经济大萧条后,他只能靠借钱接济家用。范妮·伯林格姆为减轻他的房租负担,说服父亲允许刘锦浓搬去和他们同住。虽然他生活有了着落,却从此失去了肉体和精神上的自由,失去了同胞的理解和友情。刘锦浓最初是随着75名不知情的华人童工被鞋厂老板桑普森从旧金山招到北亚当斯破坏白人工人罢工的,一下火车就遭到当地愤怒白人工人的抗议。后来北亚当斯的工厂主们又故伎重演,想使用欧洲新移民取代华工。因为怕得罪工厂主老伯林格姆,刘锦浓没有参加华工纠察队,他的借口被同胞识破,从此受到华人排斥。范妮·伯林格姆由于健康原因终身未嫁,她把刘锦浓当作自己的“创造”,认为锦浓和他本人改良过的美莓果、樱桃、番茄一样,也是“改良的华人品种”。她教给他许多西方有关植物的先进科学知识,和他一起讨论研究,使他能够结合母亲在家乡传授给他的种植柑橘的丰富经验,创造出优质品种。她从经济上支援他,把财产留给了他,使他有了自己的实验基地,但也因此对她更加依赖,并与外世和其他华人隔绝。
除了园艺实验外,刘锦浓的时间和精力全部奉献给了伯林格姆一家人。范妮的父亲老伯林格姆只给失去工作、寄人篱下的刘锦浓少得可怜的工资,不足以还债、养家。家乡的祖母和侄儿因灾荒饿死后,刘锦浓因此受到良心以及在美华人同胞的谴责。伯林格姆家几个姐妹都希望按照自己的愿望塑造刘锦浓:笃信基督教的姐姐菲比始终想把他培养成为返回中国传播福音的传教士,范妮认为上帝的意志是要锦浓发挥个人天才研究园艺而不是赚钱赡养父母,而妹妹辛西娅则利用刘锦浓的知识和忠诚为她经营管理果园、创造财富。
“木鱼歌”原是中国南方妇女在有节奏的木鱼声伴奏下所唱的哀歌,悲叹金山客妻子、情人的命运,告诫年轻妇女,金山客妻子大多过着独守空房的日子。林露德以此为书名,可能是因为使用了三个第一人称女性叙述者——刘锦浓的母亲心珠、养母范妮·伯林格姆以及女仆希芭——的缘故。她没有让中心人物刘锦浓自述,而是巧妙地通过华人、白人、黑人三个不同视角、三种不同文体风格的语言描绘主人公的经历和感受,细心的读者可以通过对比了解三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
尽管《木鱼歌》是刘锦浓的故事,书的内容却异常丰富,不仅涉及当时中、美两国的社会状况、妇女地位,而且反映了中国的家族文化,大家庭中复杂的人际关系,农民的勤劳、务实和迷信落后,以及美国的基督教文化、种族歧视、资本家对付工人的伎俩等等。林露德写作此书用了整整10年时间,分别在中、美两国三地[1] 实地调查研究,可见作者严肃的创作态度。
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木鱼歌》中占不少篇幅。作者描写中国农民对基督教排他性的抵触情绪,并对基督教教义提出异议。心珠从传教士的蹩脚中文中听出他在谴责华人的神灵,甚至观音,同时赞扬“洋鬼子的谋杀了自己儿子的上帝”,从而担心儿子锦浓生活在洋人中间是否会“同样失去理智”。伯林格姆一家人是虔诚的基督徒,而且不遗余力地引导锦浓皈依基督教。锦浓最终接受了基督教,为此,他回乡后拒绝在家里的祭坛前烧香,令在金山遭到过洋人攻击的哥哥及乡亲们大为不满。遗憾的是,锦浓返回美国后,人们对这个有文化教养的华人仍然另眼看待,他到浸礼会教堂做礼拜时受到冷遇,教友们显出“不快”。范妮死后,锦浓失去保护,他和范妮15年来一直去做礼拜的白人教会,尽管得到他的捐赠,却不再让他进门,黑人教会也因嫉妒而抵制他。最后,锦浓只好请牧师到他的果园来布道。
尽管赴美时年幼,容易接受美国文化的影响,锦浓还是保留了华人固守的一些基本价值观。其一是不肯放弃原名改用教名,他坚持说:“我们在天上之父要的是我的灵魂,不是我的名字。”为此,牧师曾拒绝给他施洗礼;其二是他始终不忘子女赡养父母的责任。但因为工资微薄,经常无力还债,更无力孝敬父母,为此他极为不安,良心备受煎熬。心力交瘁的锦浓终于因肺部大出血而病倒,当时他还不到30岁。
作为妇女,林露德还在书中叙述了中、美妇女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如中国的包办婚姻制度,妇女被迫早婚,锦浓逃婚后,他的妻子活守寡的悲惨命运等等。在美国,即使是有钱、有地位的已婚妇女,也和白痴、重罪犯、未成年人一样,不能以个人名义签订合同、进行买卖活动;如果丈夫要把孩子领走,妻子无权把他留在身边。范妮姐姐菲比的婚姻因年迈的父亲把她们从南方舅舅家招回而告吹。妇女有权拒绝追求者,但无权选择丈夫,当然更没有选举权。因此后来刘锦浓在范妮的努力下获得了公民选举权,对此辛西娅始终耿耿于怀。
《木鱼歌》三位第一人称女性叙述者中最有个性、最可爱的是希芭——范妮妹妹辛西娅家的黑人女仆。作者通过希芭反映美国蓄奴制下黑人的悲惨境遇,他们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同时也表现了黑人和华人不同的视角和价值观。
希芭的父母皆为奴隶,但他们给女儿取了《圣经》中所罗门王妻子的名字。希芭的故事在美国南方黑人中很有代表性。她的母亲是男主人霸占外祖母后生下的混血儿,因此男主人去世后,外祖母被只身卖到密西西比河下游遥远的地方,留下四五岁的母亲由少女时被奴隶贩子卖到美国的厨娘马蒂大婶带大。希芭的父亲是和一群黑孩子一起被老主人买回来的,他连自己的父母是谁都不知道。内战时期,希芭的父亲逃跑加入了北方军,战后他用在部队积攒的薪饷从内战中几乎失去一切的女主人手里买下一块地,经营起小农场来。但女主人唯一幸存的孙子吉列恩领着一帮三K党把他们赶出了家园。由于父亲上告,三K党没敢杀害他,但吉列恩诬告希芭的父亲窃取女主人的土地,把他送进了监狱,希芭和母亲也被迫住进林中的小屋。母女俩拼命干活,希望能像白人一样用钱将希芭父亲保释出来。不料拿钱的白人没有替她们办事,反倒用这笔钱将父亲买去为奴。父亲后来再次逃跑时被主人开枪打死。母亲想追随丈夫而去,只是为了女儿才活到希芭“成为女人”的那一天。母亲自杀后,希芭独自在林中靠吃树根、野果和捕鱼生活了一段时间,最后到了德兰德,被辛西娅的厨娘梅西奶奶收留。梅西奶奶让辛西娅雇佣希芭做自己的助手,以便将来可以接她的班。
希芭的身世和经历造就了她倔强的性格和尖锐的洞察力。她评论主人说“辛西娅小姐脾气大,对小事极为挑剔。……少校[辛西娅的丈夫]和她一样苛刻。别看他打过内战……他宁可和最坏的叛军为友,也不和最好的黑人结交。”辛西娅让希芭干两个人的工作,却只给她一份工资。少校夫妇还反对黑人有选举权。希芭曾以为北方白人是“天使”,不久她通过亲身经历明白爸爸的话:“哪里的人都一样,都有好人和坏人。”希芭曾期望范妮像对锦浓那样,也能帮助自己和丈夫吉姆。但很快她就看出范妮只是对锦浓一个人有感情,而锦浓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她不再对范妮抱任何幻想,为避免生了孩子会被卖掉,她偷偷避孕。希芭尖锐地指出:由于刘锦浓全靠范妮的资助才能做改良柑橘品种的试验,因此他不领工资,一文不名;尽管范妮竭力提高锦浓的地位,不把吉姆和自己当人看,却也从不给锦浓“一条狗享有的自由”!“她要他除了在果园干活和睡觉外,其余的时间都待在自己身边。她屈指召唤他时,锦浓哪怕慢了一丁点儿,范妮都会撅嘴露出不快。”希芭说范妮去世时,锦浓如丧考妣,但她和吉姆不会为范妮落泪。在希芭看来,锦浓把改良的柑橘看作生命一样宝贵,而吉姆最珍惜的是自由。
希芭在小说中的作用不仅是反映黑人的处境和愿望,作者还通过她的视角勾画刘锦浓。希芭看问题远比同样受歧视、受剥削的刘锦浓尖锐。范妮病重时,找了年轻的瑞典女孩儿来照顾她长达6年之久。刘锦浓对女孩产生了感情,不顾希芭“瑞典人只跟自己人结婚”的劝告,前往求婚,结果遭到拒绝。刘锦浓的痛苦只有希芭清楚,她亲眼看到孤独的锦浓在深夜中哭泣。每年年初,锦浓都要买一个大笔记本,清晨和深夜他总在小屋窗前不停地写着,“吐露心事”。刘锦浓的弱点只有希芭看得清楚。她一针见血地指出“范妮小姐说什么,刘就做什么。除了他的植物以外,他从没有机会考虑或制定自己的计划。他完全不适应独立生活”。由于范妮生前没有留下遗嘱,她死后,刘锦浓的生活和实验都成了问题。刘锦浓要求得到范妮的财产,菲比和辛西娅以他并非亲属为名断然拒绝。刘锦浓要求偿还15年来欠他的工资,她们却指出他返美的路费、他用范妮的钱从中国带回想卖而没有卖出的货物、多年来范妮免费给他上课、以及他的医疗费用已经抵消了他的工资!最后她们还是不得不给刘锦浓她们在德兰德的财产和1.2万美元。令希芭不解的是,每逢范妮的忌日,刘锦浓不仅寄去范妮喜爱的鲜花放在她墓前,还送给菲比和辛西娅一箱他最好的柑橘。“是因为他以德抱怨,还是根本看不出她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这点希芭始终说不清。
希芭是作者神来之笔的精彩创造,她既是历史的真实存在,又是作者用来表达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工具。通过她生动的语言,读者看到了一个完整的刘锦浓。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上看,《木鱼歌》都是林露德迄今为止写得最好的作品。它能引起我们深思——造成刘锦浓的喜、悲剧的内因和外因是什么?有哪些社会历史原因?中国人推崇的“以德报怨”、“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美德到底应该如何掌握?
《木鱼歌》共分30章(原著每章前只有叙事者、地点和时间,没有章节编号),采用三个第一人称女性叙述者交叉叙事的方式,其中刘锦浓的母亲心珠(SUM JUI)和养母范妮·伯林格姆的叙事各11章,黑人女仆希芭8章。背景分别为中国广东的台山、美国北方马萨诸塞州的北亚当斯和美国南方佛罗里达州的德兰德,时间跨度从1842直到1915年。
本书选取《木鱼歌》的章节有:第1章的最后两页,锦浓母亲心珠叙述自己在镇里洋人的教堂看到传教士夫妇的所作所为,很替儿子锦浓担心。第4章的最后一节,锦浓的养母范妮叙述19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期间,锦浓在工人大罢工中处境两难。第6章,范妮叙述自己如何帮助失业的锦浓在父亲的果园找到工作,但微薄的薪酬不足以让锦浓还债,更无法帮助远在广东的家人。第7章,心珠叙述1977年台山大旱,农民面临绝境。为领取教堂礼拜日发放的那碗大米,锦浓的家人受洗入教。但由于信仰冲突,传教士被赶出台山。第8章第一节,范妮叙述锦浓的祖母和两个侄儿因灾荒饿死,锦浓因此受到良心的谴责。第14章最后一节,心珠叙述儿子锦浓在台山老家执意传播“福音”,成为众矢之的。第15章,范妮叙述锦浓回乡期间两人的书信来往,得知锦浓在家乡受到排挤。第20章,心珠叙述锦浓的婚事如何变成丧事,愤怒的乡民如何毁掉他们的果园。第23章,希芭叙述锦浓回到美国南部的德兰德后所面临的困境,周围的白人歧视他,连黑人也不喜欢他。第28章前两节,希芭叙述锦浓在德兰德果园无偿劳动,视果树如生命,毫无自由可言。范妮病死后,没有留下任何遗嘱,她的两个姐妹试图霸占范妮的遗产,但最终没有得逞。第30章第2节,希芭叙述锦浓的柑橘改良实验获得成功后,果农趋之若鹜,借机大发横财,参观的人群络绎不绝。喧嚣过后,锦浓依然被人歧视,备感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