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爱防艾,你我同行
我是一个普通的防艾工作者,2013年第一次接触艾滋病防治工作,一切都是从零开始。
那年,我所在的莲城镇卫生院接到县疾控中心的工作安排,要求我院必须完成社区居民3000人的HIV检测任务,3000人抽取静脉血,3个月完成,测算下来一个月采1000人,一天采34人。领导把任务交给我来完成,我当时就懵了,这项新的工作我从来没有接触过,时间紧,任务重,要人没人,要钱没钱,工作经验更不用谈,无从下手。我心里感到很沉重,心情也有些烦躁,可是工作摆在眼前再难也得做。我冷静考虑后,制定出方案,积极向上级业务主管单位、镇党委、镇政府、院领导汇报,争取各级领导的支持,抽调人员组成团队入户,边宣传边采血。刚开始的时候,社区居民很不理解,医务人员进家宣传一提到艾滋病就被轰出来,被辱骂,不愿意接受采血。我们通过发宣传资料,小礼品,苦口婆心语重心长地讲解艾滋病对人体的危害,对家庭的危害,对社会的危害等。还告诉大家得了这个病外表看不出,只有通过采血检测才能发现。如果不能及早发现,不能及早的抗病毒治疗,机体免疫力就会快速下降,人很快就会死亡了。通过工作人员一天、两天、三天不厌其烦地巡走宣传,终于取得了一定效果,有部分群众开始接受检测了。一传十,十传百,我们的工作顺利开展起来。3个月时间,HIV共检测了3006人,完成率100.2%,超额完成任务,阳性人员23人,原阳13人,新发病10人,新发病人全部转介到县疾控中心进行确认,达到了预期目的。我的防艾之路有了一个顺利的开头,从此我和防艾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5年的冬天,快过年了。就在一个静静的夜晚,我的电话铃声突然响起,接起电话,听到一个有气无力微弱的声音“医生我还年轻,我不想死,救救我!”我震惊了一下,听清楚了那是我的一个艾滋病病人的声音,生命危在旦夕,在求救。2015年年末我们在对南秀社区居民进行HIV检测时,检测到一个90后女性初筛是HIV阳性。我们当即与她联系,要求她到县疾控中心进行确认。电话接通后,我们才说明初步检测结果,她的情绪就开始非常激动,张口就骂我们医务人员,不听我们解释,说我们搞错了,她不可能得这种病,接着电话就被挂掉了。我们再打电话过去,电话关机,让我们工作很被动。当时我的心情也很沉重,她那么年轻怎么就得了这种病,要想办法动员她去确认后接受治疗才行啊!打一次不接、两次不通、三次不接,我都想放弃了。一星期后我又尝试拨通她的电话,这次她情绪没有那么激动了,我不是用医生身份而是用一个长辈的身份与她交流,慢慢地她接受了我的建议,同意到县疾控中心再一次检测。结果仍然是阳性,她现在已经属于艾滋病病人。我动员她到广南县人民医院进行抗病毒治疗,她不愿意接受,害怕她的亲人、男朋友、朋友知道。由于她的病情进展较快,从发现后仅两个月的时间,她就出现严重的肺部感染,就在过年的前三天(老历腊月二十七),就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她主动打电话来求救,询问这种病要去什么地方医治,要怎么样和她男朋友说,和她母亲说。通过与她沟通,我知道她没有父亲,母亲现在身体不好,唯一只有她男朋友去照顾她。在得到她同意后,我联系云南省艾滋病关爱中心,介绍她到那里治疗。虽然她男朋友带着她前去住院治疗,可是还是晚了一步,她肺部严重感染,最后因多个器官衰竭而死亡。
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我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中,作为一个医务人员在病人最需要的时候我们却无能为力。她是不幸的,而那些愿意接受国家抗病毒治疗规范管理的艾滋病患者是幸运的。随着“早发现、早治疗”的推广,像她这样的悲剧越来越少,更多的是通过治疗之后回归正常生活的例子。我衷心希望患者们能够真正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好好接受我们工作人员随访管理,这样才能及时得到有效治疗,延续自己的生命。
作为一名基层防艾人员,我希望国家各级党委政府能够继续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为基层医务人员提供有力保障。艾滋病疫情大都来源于基层工作人员的检测发现,他们需要更多的规范培训。制定具体的管理方案和指导措施,遏制疫情的高发。更希望相关部门根据工作要求,结合基层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可行的工作方案,提高基层人员工作效率和质量,更好地做到为爱防艾,你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