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父母心,守护母子情

15 医者父母心,守护母子情

“三病”——艾滋病、梅毒、乙肝三种经血液传播的传染病,常令人闻之色变。对“三病”的控制和阻断,对于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家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医者父母心。我的同事盘龙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副主任贺江云,从医至今,她已经在妇幼保健岗位上走过了20多年的岁月,而承担“三病”母婴阻断项目这个艰巨的重担,至今也有12年了。

从事这份工作,不仅工作性质本身带来了高风险,同时对她的心理承受力更是考验。这类患病孕产妇普遍流动性大、文化程度较低,对“三病”缺乏了解和相关知识储备。同时因为这类疾病本身的特殊性,患病孕产妇普遍存在抑郁焦虑、敏感多疑、绝望沮丧等心理问题,因此在工作中,她时常要遭受患病孕产妇及家属的不理解,甚至白眼和抵触,她真的不容易。

然而,她却不畏惧这些困难,深知患病孕产妇渴望得到尊重、平等对待。她用坚持数十年如一日的责任心,始终秉承“不歧视、尊重、保密、真诚”的原则,全心全意对待患病孕产妇。对她而言,对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婴儿随访,梅毒感染孕产妇治疗转介随访都是日常工作,不仅常年为患者提供一对一服务,更在日常细节中对他们付出真心和温情,给予家人般的理解及关爱。

只要有疑似的病人出现,她不管下班在家或周末休假,不管刮风下雨还是夜半三更,都会放下手中的事情或放弃休息,赶到患者身边。

曾经有一次,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一个HIV初筛为阳性的孕产妇,有天凌晨在盘龙区人民医院拒绝做进一步确认,更拒绝服用阻断药物,这可急坏了她。挂断电话后,她驱车携带阻断药物及奶粉赶往医院。一再劝说,对方都不配合。可是她没有放弃,对患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为了说明利害关系,她站在家人的角度为病人开导心结。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家人般的温暖,感动了产妇,最终同意做进一步确认,同时配合服药。

对于HIV阳性的孕产妇,除了必不可少的孕期阻断措施,在后期婴儿喂养时,也需要医生给予正规的指导。因此,她一次次从喂养细节到日常生活,事无巨细,悉心指导。记得有一个HIV感染孕产妇并不理解孩子随访的重要性,拒绝每一次的随访。没有办法,她只有在短信上不厌其烦地告知这位妈妈,孩子每一阶段的生长发育特点,预防免疫接种注意事项及孩子随访检测的重要性,终于让这位年轻的母亲接受了随访。当孩子排除感染时,这位妈妈拿着报告单,在她面前痛哭流泪。她说感谢贺医生,让她的心不再终日惶恐。孩子健康,保证了家庭的完整。

这样的工作既辛苦又时常不被理解,然而被问及是否有过后悔的念头时,她却总是微笑摇头,因为对于她而言,身为一名医生,职责就大于一切。

她说,如果能确保每个出生的孩子平安健康,如果能成功阻断来自于他们母亲的疾病,成为母子的守护天使,那就是最大的回报。

点评:

在发现艾滋病病毒至今的30余年中,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取得了非常迅速的进展。目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通常采用“鸡尾酒疗法”,将2~3种药物组合在一起使用,因其与鸡尾酒的配制形式相似而得名。遵医嘱进行持续规范的抗病毒治疗,患者体内的艾滋病病毒得到有效抑制,被破坏的免疫功能可以慢慢得到恢复或部分恢复,机会性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会大大降低,从而使感染者的平均寿命显著延长,生存质量大大提高。同时,还能降低病毒传播给他人的风险,保护身边的人不受感染,阻断艾滋病的传播。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要求感染者服药之后遵循良好的依从性,不可以随便停药,就像治疗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一样,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即使感觉病情大有好转,体力恢复很快,也不能停药。因为抗病毒药物只能抑制活动的病毒,一旦停药,躲藏在体内静止的病毒又会开始活动并大量复制,再次破坏刚恢复的免疫功能,导致病情出现反复,不利于治疗。

开始抗病毒治疗后,定期进行复查,不仅能监测治疗的效果,也有利于及时发现和处理抗病毒药物的副作用。在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物后的几周内,部分人会出现一些轻微的不良反应,如疲劳、恶心、呕吐、腹泻、头痛等,但一般都是可以忍受的,而且大部分不良反应会在1~2个月后慢慢减轻或消失。只有极少数的人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如严重的皮疹、胰腺炎和乳酸酸中毒等,这时应立即与医生联系,进行停药、换药及对症处理,这些不良反应是可以被控制的。

在这一章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防治艾滋病相关的医务工作者做出了非常多的努力与奉献。但不管是艾滋病的预防还是治疗,单靠医务人员尽力是不够的,真正防治的主体还是要落实到我们每一个人,只有我们摘下恐惧和误解带来的“有色眼镜”,以科学的眼光了解和学习疾病相关知识,做到为自己的健康和生命负责,人类才能在共抗疾病的“战役”中取得真正的胜利。希望随着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普及,故事中那些令人遗憾的案例不再发生,越来越多的感染者能尽早检测,尽早了解自己的病情,并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将病毒带来的伤害和影响降到最低。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参与到艾滋病防治的宣教队伍中来,让更多的人学会用“做好自己、科学预防”来代替满不在乎或过度恐惧,用“正确面对、共担责任”来代替消极逃避和无端歧视。

(张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