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艾路上我们在行动
每当提到艾滋病,大家避之唯恐不及。但有一群人一直在为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默默地做着奉献。我们是白衣天使,是幕后工作者,在我们当中有资深年长的医务人员,也有年轻的刚从医学院校毕业的医学生,无论年龄资历,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遏制艾滋,共享健康。
我们每天都会遇到不同的感染者,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感染者中,有婚前检查发现的,有健康体检发现的,还有到医院就诊发现的;有六七十岁的大妈大爷,也有十几岁到二十几岁的高中生、大学生。在得知艾滋病确诊结果的时候,他们中的好多人内心世界崩塌了,相当脆弱的内心失去了勇气,不敢把结果告诉亲戚朋友,我们就成了他们的倾诉对象,在倾听他们内心恐惧的时候,我们还要适时地开导他们,给他们继续生活的勇气。
我们定期对感染者做随访及关怀并组织感染者开展小组活动,过年的时候组织“迎新春联谊会”,把党和政府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温暖送到能随访到的每一个感染者家庭中。
一次,在感染者小组活动中一个艾滋病感染者感动地流着泪说:“许多人甚至一些亲友都因害怕而远离我,没有人敢和我在一起呀!更别说是同我们一起吃饭了,我们在这里能够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同时每次活动都能学习到一些艾滋病的预防控制相关知识,我会把我身边认识的感染者带来一起参加这里的活动。通过参加小组活动,我重新对生活树立了信心,积极接受治疗,战胜病魔,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方式,享受正常人生活。”
除了对感染者进行关怀,我们还要对非感染人群做宣传教育和预防干预。以前主要针对高危人群,也就是性活跃人群、男男性行为人群和吸毒人群,但是近年的疫情传播已经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特别是在校大学生和老年男性。
我们曾遇到这样一个在校大学生,和同性发生了没有使用安全措施的性行为。没过几天,他得知这个同性确诊感染了艾滋病,一下就懵了,打电话咨询我们,我们安慰、开解他后,建议他过了3个月的窗口期来做检测。我们见到他的时候,他看上去很憔悴,他说从没想过自己身边也会有人感染艾滋病,没想过艾滋病会离自己那么近。当检查结果出来后,很不幸,他被感染了,在做结果告知的时候,他的声音都是颤抖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他说:“医生,我怎么办,我还没有毕业,这会不会影响以后我找工作,我们家只有我一个孩子,我爸妈怎么办,我不能告诉他们,我会不会死啊!”是啊,这些都是他面临的问题,我们只有开导他,向他讲解艾滋病治疗相关的知识,告知他艾滋病并不是一感染就会死亡,它有潜伏期和发病期,只要能尽早、规范地服用抗病毒治疗药物,你的寿命就能和正常人一样。只是你之后的生活就要为自己的健康负起责任来,遵循医嘱认真按时按量服药,定期回来随访。
我们的工作人员平常做了大量的宣传干预工作,但是让我们痛心的是,还有悲剧在不断发生,有新感染的在校大学生,有老年丧偶后重组家庭而发生感染的案例。
所以,我们在这里不是危言耸听,更不是要扩散大家的恐艾心理,我们只想告诉大家,艾滋病就在我们身边,我们需要保护好我们自己不受伤害。但同时,也没有必要过度恐惧,我们每天接触大量的感染者,和他们一起聊天、吃饭、做活动,也没有被感染。日常生活中,除了要使用安全的血液用品,大家还要做到忠于性伴,在不可避免发生危险性行为的时候使用安全套,降低被感染的风险。
日常接触是不会被感染的。
艾滋病就在我们身边,希望大家看过这篇文章后能引起高度的重视,更希望有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到防艾的队伍中来。
点评:
如果HIV感染者的身份暴露了,他们可能会受到来自周围人的不解和歧视。正如文中所言,一个小朋友的邻居是感染者,他被妈妈教育连看都不能看一眼。感染者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他们需要家人的关心、朋友的关怀,也需要社会大众的支持。可以说,HIV感染者最需要的就是社会对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了。
社会支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人们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的社会接触。简单地说,社会支持就是人和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彼此提供帮助。既有个人层面的社会支持,比如家人、朋友、同事,乃至与我们有接触的陌生人,也有更抽象的大众层面的支持,比如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也有“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一个人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来自环境的挑战。
由于HIV的特殊性,他们保守着自己是感染者的身份,一方面渴望社会支持和理解,一方面又担心身份暴露后被歧视。因此他们能够得到的个体层面的社会支持并不多。但是在大众层面,国家提供了四免一关怀的政策,有专门的抗病毒治疗医生为患者服务。除此之外,还有爱心组织给予的帮助和支持。比如:香港“希望之友”助学基金,他们是由香港警察组织的爱心团体,募集资金为受艾滋影响的青少年提供学费资助,帮助他们完成自己的学业,鼓励他们运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利玛窦社会服务组织安排工作人员为艾滋病患者提供床旁生活服务,成立“儿童之家”,专门接受艾滋病孤儿,保护好他们的隐私,安排他们上学,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温馨的成长环境;在防艾大使彭丽媛的倡导下,成立“圆愿小屋”,为受艾滋影响的孩子们提供一个休憩的港湾……此类的活动,如同涓涓细流,一点点温暖着感染者朋友们,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被理解的,被接纳的。
经过四轮防艾人民战争,社会大众对艾滋病的认识也渐渐得到了提升,从一开始“谈艾色变”,到现在有了科学的认识。我们的这些故事中,有老师、有记者、有基层公务员,他们都从自己的视角讲述了与艾滋相关的故事,呼吁大众了解艾滋病科学知识,平等地看待感染者,给予他们关注和理解。每一个人的发声,都在建造感染者朋友们社会支持的网络,帮助他们度过痛苦的内心煎熬。
如果有一天,整个社会都能够将HIV当作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对待,没有异样的眼光、没有困惑不解,那么社会支持的这张大网,将会成为感染者的坚强后盾,给他们带去克服困难的勇气,带去生活的力量。
(张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