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应与爱同行
记得小学时候第一次听到艾滋病这个词时,并没有什么恐惧感,潜意识只是觉得这是一个治不好的感冒。随着年龄长大,到大学直至工作,我从网络上见过太多正值青年、正是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本应该在花一样的年纪下舞动自己人生的同龄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在青春怒放的生命中,不能像别人一样随心所欲地蹁跹起舞,而是和秋天凋零的落叶一般失去健康的时候,才惊觉艾滋病的可怕和残忍。
参加工作以后,我作为一个基层工作人员,在乡镇政府做防艾工作,实际上没有直接接触艾滋病毒感染者的机会,更多的是针对辖区内的群众进行防艾知识的宣传,配合派出所对辖区高危人群进行防控,而乡镇团委的防艾工作更多的也是对辖区内各中小学、社会青年进行宣传教育,利用集镇赶集时配合计生部门散发宣传材料等等,我曾经怀疑这些工作是不是有效,还想过难道就靠着这简简单单的宣传就能防治令人生畏的艾滋病了?直到一次邀请县防艾办的老师到村上给群众进行防艾知识讲座,听他讲述了一个艾滋病儿童的故事,我才改变了这个想法——
“2011年夏季的某一天,刚刚参加工作的我,心情也如天气一样充满热情,因为我即将和我们单位的同事一道去访视艾滋病患者。当时的我,满心认为给病人们讲讲我从课本上学习到的知识,告诉他们什么是艾滋病,这就算完成工作了,根本没有考虑应该采用怎样的方式与之交流,也没有考虑到病人需要的是什么。就这样,我开始了我自认为简单的工作。当时我们科室的负责人选择的是一个艾滋病儿童作为随访对象。我很激动,因为以前只在图片上看到过艾滋病儿童,真实的患者还是第一次接触。我跟随同事首先联系上村医生,再以完善健康档案为由找到孩子的爷爷,然后由老人家引我们去到他们家里。当进入这个农家的时候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作贫穷,土墙、破瓦,一个真正称得上‘家徒四壁’的家庭。在交谈中,我了解到,这个孩子的母亲已经因为艾滋病过世了,孩子的父亲丢下年幼且患病的孩子离开老家外出打工后下落不明。老人在向我们哭诉的时候,那个孩子就一个人在旁边玩石块,他太过于年幼,并不知道自己所遭遇的事情,也无法理解我们这一群人为什么到来。面对他,我语塞了,我之前想好的一切‘科普知识’,好像对于这个孩子都是没用的。离开的时候,那个孩子很懂事地和我们说‘叔叔再见’。我们很‘高兴’地笑着回答了他。回单位的路上,我忍不住思考,这个孩子是多么的无辜,为什么他会遭遇如此不幸?!在这之后,我只要下乡,总会想起那个孩子,如果我们经过他所在的村子,我们也会‘顺便绕道’去看看他,给他带些学习、生活用品,他每次收到礼物,都会很认真地跟我们说谢谢,在他身上,看不出一点因为疾病所带来的痛苦。不过,现实是残酷的。2011年底,这个未满6岁的孩子因为严重的肝腹水离开了人世,他爷爷告诉我们,孩子走之前,清醒的时候,一定要在怀里抱着我们曾经送给他的小书包,仿佛他第二天还能去上学一般……”
听完老师讲的这个故事,我心里一阵心酸。我甚至想到,如果这个孩子的父母了解艾滋病,明白什么是艾滋病,也许就可以提早通过母婴阻断预防传播给孩子,那这个孩子就不会经历这样的不幸。生命都是可贵的,如果大家要是不会谈“艾”色变,或许这个孩子能感受到这个世界是更有爱的,而不是每天孤孤单单一人玩耍。我突然意识到孩子的不幸,不单单是这个家庭的不幸,更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不幸。也开始意识到,现在无法完全治愈艾滋病,那艾滋病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就尤为重要了。
濮存昕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们的敌人是艾滋病,不是艾滋病人”,每一个艾滋病患者,他们或许曾经有的有着远大的梦想、似锦的前程,有的家庭和睦、妻贤子孝,但因为感染艾滋,他们就要被社会抛弃,不能感受到阳光,堕入黑暗吗?不!不是的!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第26个世界艾滋病防治日做出了重要指示,他强调:“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法防治、科学防治,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加强人文关怀,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消除社会歧视,为感染者和病人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和帮助,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特别是我们青年人,更应该积极响应号召,行动起来。首先要杜绝一切不良的生活习惯,更要用自己的热情和真心,真真正正地去关心和关爱每一名患者,即便是不能直接面对患者,也应该在每一个可以和艾滋病抗争的岗位积极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发出青年人最嘹亮的声音。
我想,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每一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当不幸降临在自己身上时,请更加爱惜自己。当不幸降临在别人身上时,请献出自己的爱、尊重、理解。让爱的阳光驱散艾滋病的阴霾,让生命与爱同行。